在浙江省诸暨市五泄镇十四都村,一款传承千年的市级非遗美食“西施团圆饼”,正因一群青年学子的巧思焕发新生。2025年7月,浙江师范大学“饼饼有礼”实践队深入这片古村落,将品牌设计、数字营销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以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浙江师范大学“饼饼有礼”实践队调研合影
拜访传承人,探寻千年饼艺的深厚根脉
西施小点·手工美食作坊内,阵阵饼香与浓郁的古韵相互交融。“饼饼有礼”队成员满怀敬意地拜访了西施团圆饼的第五代传承人周垦。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西施团圆饼的制作过程。首先,将面团揉制得光滑柔韧,而后按照祖传的比例精心调配猪肉、笋干、梅干菜等馅料,最后精准把控煎制的火候。在队员们的手中,这一古老的技艺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队员们专心体验西施团圆饼制作过程
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传承人周垦讲述了自己坚守“西施小点”的动人故事。传承人坦言,如今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让他深感担忧,但同时他也表达了“让老味道走得更远”的强烈期盼。通过这次交流,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这道与西施传说紧密相连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十四都村文化的“根”与“魂”,承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体验荷花节,探索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调研期间,恰逢十四都村举办荷花节,万亩荷塘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饼饼有礼”团队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开展实地调研。他们向来往的游客热情介绍西施团圆饼,并认真收集游客对其的认知度以及改进建议。同时,队员们还仔细观察荷花元素与乡村经济之间的关联,由此萌生了“荷饼融合”的创新创意。
队员们向游客介绍西施团圆饼
汇聚民众智慧,勾勒复兴实践的宏伟蓝图
为了精准把握村民和市场的需求,“饼饼有礼”团队在街巷中向大家发放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对团圆饼的喜爱度、推广建议等多个方面。村民们积极响应,纷纷建言献策。年长的村民希望能够保留团圆饼的传统风味,让这份老味道得以延续;而年轻群体则提议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西施团圆饼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队员们同村民展开相关调研
倾听新声音,共商饼香致富的发展良策
在乡村CEO座谈会上,“饼饼有礼”团队跟随村干部、乡贤们围绕“传承与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围绕荷花主题开发,与会者提出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路径:深挖周敦颐哲学思想与荷花的精神联结,将《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 的内涵注入乡村发展;借鉴云南鲜花饼思路,把荷花元素融入西施团圆饼新配方,让传统美食换新味;结合西施传说与荷花特质,打造 “荷花女神” 包装,强化文化辨识度。在构建发展网络上,规划以农文体旅融合为抓手,搭建全域旅游体系:依托五泄镇资源,串联十四都村古建、荷花池等,推出四季旅游线路;开展西施团圆饼制作体验等研学活动,开发荷花文创;线上布局电商与直播,线下联动美食节、展销会,形成多渠道销售矩阵。
队员们参与乡村CEO座谈会
“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新点子,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十四都村党支部书记如是评价。未来,浙江师范大学“饼饼有礼”实践队将持续深耕西施团圆饼非遗传承,以创新推广助力产业升级,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让这一传统美食焕发新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田野乡间。
图文(毛思诺、吴舒洁、贾温绮、宋漫婷、陈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