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Y913 次 “天山号” 旅游列车载着游客驶出乌鲁木齐站,今年新疆铁路旅游列车开行总量已突破 300 列大关,其中 240 列来自全国 24 个省区市,同比增幅高达 90.5%。这组跃动的数据背后,是钢铁动脉与大美新疆的深度相拥,更是铁路赋能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
路网升级,铺就 “快进慢游” 的交通基石。旅游列车的井喷式增长,植根于新疆铁路网的坚实支撑。从建局之初的数百公里到如今的 9500 多公里营业里程,从 50 余组动车组到 3300 余辆客车的运力储备,纵横交错的铁轨不仅构建起疆内 1、2、3 小时城市交通圈,更让出疆列车直达内地多个省区市。三季度调图新增 18 条旅游线路后,29 条线路已覆盖全疆 14 个州市地的核心景区,乌鲁木齐至伊宁、喀什等 8 个热点城市实现 “一站直达”,6 月 26 日单日 33 列进疆列车的纪录,正是路网承载力的最佳注脚,这种 “快进” 与 “慢游” 的完美结合,彻底改写了新疆旅游的时空逻辑。
服务提质,打造 “旅途即目的地” 的体验革命。300 列列车的背后,是从 “走得了” 到 “走得好” 的服务升级。铁路部门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起覆盖全人群的产品体系:高端市场有 “新东方快车” 金钻套房的独立卫浴与观景窗,标配 “酒店式管家服务” 和本土名厨料理;银发市场有 “沈铁假日号” 的适老化设计,防滑扶手、紧急呼叫按钮与低脂餐饮一应俱全,50-70 岁游客占比近七成;大众市场则有 “薰衣草专列”“滑雪之旅” 等主题列车,串联四季风光。
文旅融合,激活 “一列火车带活一条链” 的经济效能。旅游列车的价值早已超越交通范畴,成为撬动全域发展的杠杆。2024 年数据显示,新疆铁路旅客发送量较建局之初增长 25 倍,旅游列车直接带动天山天池、赛里木湖等景区客流激增,推动观光游向民俗体验、生态旅游等多元业态升级。在伊犁特克斯县,村民借着列车带来的客流兴办民宿餐馆,让 “冷资源” 变成了 “热经济”。游客在品尝羊肉串、游览喀什古城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疆的认知,而沿线百姓则在服务游客中拓宽增收渠道,这种双向奔赴让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牢固。
300 列旅游列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文旅繁荣的缩影,更是铁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随着 “春赏花、夏避暑、秋胡杨、冬冰雪” 四季线路的不断丰富,钢铁巨龙必将载着更多欢声笑语,在天山南北书写更精彩的振兴篇章。(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