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宜宾市的茶产业版图中,一场关于 “废弃物重生” 的变革正悄然发生。主导这场变革的,是宜宾学院 “纠茶大队”—— 一支由跨专业青年学子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他们聚焦茶产业发展痛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将长期困扰茶企的废弃茶渣转化为改良土壤、助力增产的优质有机肥,为茶产业绿色循环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我国 2023 年茶叶产量达 355 万吨,占全球总量的 47%,但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茶渣却面临 “利用率不足 5%” 的困境。数据显示,一个大型茶厂日均产生 10 吨茶渣,全国每年茶渣总量数以千万吨计。这些茶渣若未经妥善处理,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在腐败过程中释放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与土壤;部分茶厂随意丢弃或简单堆肥,甚至会因茶碱导致土壤板结、植物烧根,形成 “资源浪费 + 生态破坏” 的双重难题。
“茶渣里藏着‘沃土密码’!”“纠茶大队” 在调研中敏锐发现,茶渣的营养优势远超传统有机肥原料:其氮含量高达 4.0%,是秸秆(0.61%)的 6 倍多、家禽粪便(0.3%-0.45%)的 10 倍左右,有机碳含量 28.1%,碳氮比仅 6.19,更含有独特的茶多酚 —— 这种成分能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减少氮素挥发与亚硝酸盐积累,从根本上改善土壤板结问题。这一发现,让团队坚定了 “变废为宝” 的研发方向。
为突破茶渣处理的技术瓶颈,团队联合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科研力量,针对传统工艺 “干燥耗时长、腐熟周期久、氮素流失多” 三大痛点,展开技术攻坚。经过数百次实验,他们创新研发出 “电磁能精控干燥 + 复合菌群发酵 + 高效固氮菌株筛选” 的核心技术体系:微波干燥技术将茶渣干燥时间从传统的数小时压缩至 1 小时,营养保留率提升 50%;接种假单胞菌与圆褐固氮菌,使腐熟周期从 3-6 个月缩短至 1-2 个月,有效活菌数提升 30% 以上;筛选适配的高效固氮菌株,精准补充发酵过程中流失的氮素,确保肥料养分均衡。
如今,“纠茶大队” 已形成茶渣有机颗粒肥、液体肥、复合有机土三大产品线。经实地检测,施用该有机肥的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提升 96.64%,茶叶产量较传统施肥增加 15%-20%,且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等品质成分含量显著提高。团队更与宜宾顶心坝茶叶有限公司、珙县恒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起 “茶企供渣 — 团队制肥 — 茶园用肥” 的循环闭环:茶企免费或低价提供茶渣,解决环保难题;团队将茶渣加工为有机肥,以优惠价供应茶农;茶园提质增产反哺茶企,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产业链。
凭借扎实的技术与显著的效益,“纠茶大队” 的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与宜宾多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当地推进 “双碳” 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扶持项目。“我们不仅要让茶渣‘活’起来,更要让绿色农业的理念‘传’开来。” 团队负责人刘婷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拓展茶渣在吸附材料、隔热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让 “废弃物” 释放更多价值。
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调试,到田间地头的实际验证;从破解茶企的环保难题,到助力茶农的增产增收,“纠茶大队” 以青年智慧为笔,以创新技术为墨,在宜宾的茶香大地上,绘就了一幅 “茶渣变黄金、生态促振兴” 的绿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