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半,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制丝车间修理工张红军就蹲在TOBSPIN切丝机旁,像老中医把脉般凝神倾听。引得班组新来的年轻人犯嘀咕:“张师傅这是在跟机器说话呢?”身旁的老徒弟笑着摆手:“嘘……他在听设备‘呼吸’呢!”
这位留着利落短寸头、身板挺拔的汉子,是车间无人不晓的“设备神医”。作为制丝车间机修班班长、烟机设备高级技师,他的名字总与“硬仗”绑定在一起。同事们常说:“只要张红军说‘保证完成任务’,再难的活儿都像吃了定心丸!”这6个字,是他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信仰,也是他30年设备远征路上不变的誓言。
精业:啃透技术的“老黄牛”
1993年的夏天,刚刚毕业的张红军背着帆布包走进卷烟厂大门。从通勤工到卷包车间操作工,再到2005年转岗制丝机修工,他的工装口袋里永远装着两样东西:游标卡尺和巴掌大的笔记本。笔记本扉页上,大大的写着“学无止境”四个字,里面密密麻麻记着设备参数,有的页面还沾着机油渍。
那年,河南中烟举办“黄金叶杯”烟机设备维修职业技能竞赛,张红军作为制丝组SQ31机型参赛选手,代表许昌卷烟厂参赛。竞赛前3个月,40岁的他要和20多岁的小伙子同台竞技,光是SQ31机型的理论练习题库就有两千多道题。每天下班后,他先在车间实操到深夜,回到家扒口冷饭就扎进书房。
张红军备战技能竞赛
那段日子,他把教材翻得页脚卷起毛边,重要章节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红笔标故障点,蓝笔写排除步骤,绿笔注易错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竞赛中当其他选手还在为第三处故障焦头烂额时,张红军已经完成了全部排故。
站在领奖台上,捧着“制丝工种第一名”的奖杯,他摩挲着奖杯边缘,想起赛前对领导说的那句“保证完成任务”,眼角悄悄泛起湿润。
敬业:敢啃硬骨的“巧工匠”
“红军,TOBSPIN切丝机的滤芯费用太高了,得想办法降下来!”2023年初春,车间主任把一份报表放在张红军桌上,进口烛式滤芯的单价在表格里格外刺眼。张红军指尖点着数字算了笔账:进口烛式滤芯一个将近1000元,一台切丝机要用15个,一年得换三次,四台切丝机一年下来换滤芯就得18万元。他盯着报表上的“进口”二字,斩钉截铁地说:“咱自己造!”
张红军开展切丝机设备攻关
说干就干!他带着3名徒弟组成攻关小组,把滤芯拆解成十多个零件逐一研究。但由于最初的样品过滤精度不够,烟丝杂质超标。张红军拿着报废的进口滤芯对着阳光看,发现滤材纤维排列有特定角度。他骑着电动车跑遍许昌的五金市场,终于在一家不起眼的滤材店找到突破口。
那段时间,他的工作服口袋里总装着不同规格的滤材样品,下了班就开始搞一轮又一轮的加工、组装、调试。经过40多次试验,当自制滤芯的过滤效果达到进口标准时,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汉子,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如今,这项创新每年为企业节约17.4万元,而张红军制造的第一版滤芯样品,也被保存在了劳模创新工作室里。
在张红军的创新档案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提高TOBSPIN切丝机切丝质量研究”项目中,他连续40天守在车间,记录下3000多组数据,最终找到最佳刀辊转速与送料速度配比,为企业节约资金634万元,获得河南中烟“科学技术进步奖”;“切丝机铜排链在线清洁方式”创新,是他盯着铜排链运转三天三夜,突然从雨刷器工作原理中获得灵感,最终实现年节约备件费用286万元;解决“止挡装置调整”难题时,他趴在机器底下调整垫片,一趴就是2小时,起身时腰都直不起来,却笑着说:“值了,以后不用停机调整,一年能省20多天生产时间。”
授业:传艺带徒的“引路人”
“设备和人一样,不舒服了会‘哼唧’。你们听,这台切丝机的声音有点发闷,像是喉咙里卡了东西……”每周一的单点课上,张红军总会带着徒弟们围着设备“听诊”。他的课从不用PPT,手里的扳手、螺丝刀就是教具。讲到轴承安装技巧,他当场演示如何用铜棒均匀敲击;说到故障预判,他让徒弟们轮流摸设备外壳,感受不同温度对应的故障类型。
青年机修工郝识宇至今记得第一次跟着张红军排除故障的情景。那是台反复出现异响的烘丝机,郝识宇查了半天没找到症结,急得满头大汗。张红军递给他一块抹布:“跟我来!”他蹲在设备旁,让郝识宇依次关闭不同电机,当关掉第三台时,异响消失了。“记住,排除法不是瞎猜,得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找核心!”
张红军(左)为徒弟讲解设备知识
作为“师带徒”的模范,张红军有个特别的习惯:把自己的“绝活儿”写成标准化流程。他整理的《TOBSPIN常见故障排除手册》,详细到每个螺丝的松紧度、每次加油的用量,连新手都能按图索骥。这些年,他累计授课76课时,160余名职工听过他的课,10余名徒弟成长为技师。每当有徒弟获奖,他总会说:“你们超过我,才是我最高兴的事!”
30载寒来暑往,张红军的工装换了一茬又一茬,手掌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他依然每天提前1小时到车间,依然会蹲在设备旁“听呼吸”,依然把“保证完成任务”挂在嘴边。也正是这一信仰,支撑着他在守护设备的长征路上不畏困难、愈战愈勇,将许昌市“技术能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烟草行业技术能手”等成绩收入囊中。
夕阳透过车间的玻璃窗,为他和运转的设备镀上一层金边。这位坚守岗位的匠人,仍在设备守护的“远征路”上笃定前行,用精业、敬业、授业的初心,书写着属于许烟工匠的传奇故事。(李静娴 王弥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