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安徽黄山歙县宋村的葡萄园还笼罩在薄雾中。64岁的吴大明已经在果园转了三圈,手中的烟头快烧到手指才回过神来。身旁的老伴吴梅琴扶着腰叹气:“老吴,别转了,转得我头晕。”
这片葡萄园是吴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今年“飓风”长势喜人,沉甸甸的果串把枝条都压弯了腰。但老两口却愁眉不展。子女在城里打工,吴梅琴腰椎间盘突出老毛病犯了,吴大明的腿伤也未痊愈,眼看着葡萄一天天成熟,采摘的人手却迟迟找不到。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农活,临时工一天200元还管饭。”吴大明蹲在地头算账,“这果园光采摘就得一笔不少工钱,再加上包装、运输......”他狠狠踩灭烟头,溅起的火星在晨雾中一闪即逝。
8月14日早上,吴大明的老人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烟草送货员陈曦声音清脆:“吴叔,我已经听说您家情况了,明天我就带人来帮忙!”
第二天天刚亮,十几个穿着红马甲的烟草志愿者就出现在了葡萄园。带队的郑剑飞是黄山市烟草物流中心副经理,他利落地把队伍分成三组:采摘组负责剪果,包装组负责分拣,运输组负责搬运。90后志愿者曹佩文掏出手机,现场建了个“宋村葡萄助农群”,将采摘过程实时直播。
“剪的时候要留两厘米果柄,戴手套轻拿轻放。”志愿者胡海燕举着剪刀示范,“葡萄碰掉果粉就卖不上价了”。志愿者们学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一筐筐紫玉般的葡萄就整齐码放在田埂上。
采摘间隙,志愿者们发现更大的问题—销路。往年都是批发商上门收购,今年市场行情不好,收购价压得极低。
“试试直播带货吧!”00后志愿者舒尔坦提议。他找来几根竹竿,搭起简易支架,手机镜头对准晶莹剔透的葡萄。“家人们看,这是现摘的‘飓风’,甜度达到40度以上......”略显生涩的解说引得众人发笑,直播间人数却不断上涨。
意外的是,县城一家做甜品店的老板刷到直播,当即预订100斤做葡萄酥;附近民宿的采购经办人也联系合作。到傍晚时,购买订单已经突破1000斤,是平时三天的销量。
下午三点,气温升至40℃。志愿者们的红马甲早已湿透,头发拧得出水来。“大家歇会儿吧,别中暑了”。吴大明心疼地递上凉茶,可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天气预报显示后天有雨,必须赶在雨前把成熟的葡萄都摘完。志愿者张晓涵中暑了,喝了两支藿香正气水又钻回葡萄架。“没事,我们年轻扛得住。”她抹了把脸上的汗,结果手上的葡萄汁蹭了一脸,活像只花猫。
傍晚收工时,吴大明向大家连连道谢。“吴叔,我们建了个长期帮扶群,以后有困难随时说。”程祥熙的话让老吴感动地红了眼眶。
这次志愿服务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本地超市主动对接,要签订采购协议;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几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直播后,决定返乡创业,发展葡萄深加工。
“过去觉得乡村振兴是个大概念,现在明白了,就是实实在在地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志愿者舒尔坦在日记里写道。而吴大明的账本上则记着新数据:今年葡萄不仅没滞销,反而多卖了5000元,老伴的医药费有着落了。
夕阳西下,葡萄架上还挂着几串特意留下的“感谢果”。吴大明说,要等志愿者们下次来的时候再摘。微风吹过,绿叶间闪烁的不仅是累累硕果,更有一份份真挚的情谊,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生根发芽。(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