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的青山绿水间,总有一抹红色格外亮眼。这支由龙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建的“香溢”普法志愿服务队,以“普法润民心,护航维权益”为宗旨,用“接地气、贴民心”的场景化方式,把法律条文变成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智慧,真正成为群众手中的维权武器。
集市普法:把“法律咨询”变成“邻里茶话”
“王大妈,您看这个案例,邻居借了钱没写借条,最后要不回来,这就是《民法典》里说的‘借贷要留凭证’,以后您要是遇到这种事,可得记得让对方写清楚还款时间!”龙洲街道的公园里,一位“香溢”志愿者正拿着《民法典》,坐在公园的石阶和王大妈拉家常。
图为志愿者在社区里为居民讲解《民法典》
志愿者们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消费维权”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改编成“张大爷的遗产怎么分”“李叔的工资怎么要”这类接地气的案例,边讲边和居民互动。碰到有疑问的居民,就结合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一对一”进行拆分讲解,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实践,让法律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以前觉得法律是‘律师的事’,离我们老百姓远得很,现在志愿者这么一讲,连我这没读过多少书的人都能懂!”王大妈攥着志愿者递来的“普法小手册”,笑得格外实在。
上门体检:把“经营规范”变成“营商宝典”
“陈叔,您这家店离附近的中学还挺近的,可千万不能把烟卖给未成年人啊!”在一家烟酒商行门口,志愿者方正祥正拿着一张蓝色的“合规经营指南”,给店主陈先生划重点,清单上写着“必须在显著位置悬挂许可证”“不得向未成年人售烟”等注意事项,方便店主随时对照检查。
图为“香溢”志愿者在零售终端分发“合规经营指南”
针对零售户容易踩的“法律盲区”,“香溢”志愿服务队推出“送法上门”专项行动。志愿者们带着《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专业法规,逐户走访辖区零售店铺,不搞“生硬说教”,只讲“实用干货”。比如有人问“能不能帮邻居代卖几条烟”,志愿者就用“代卖无合法来源卷烟会被处罚”的案例,讲清“持证经营”的重要性,有人担心“新员工不会查假烟”,就现场教“看包装、查喷码”的鉴别小技巧。
“以前总怕不小心违反规定,现在有了这张‘清单’,每天开店前扫一眼,心里就有底了!”陈先生把清单贴在收银台旁,指着其中一条说,“上次有个年轻人来买烟,我看他像学生,想起志愿者说的‘要查身份证’,一问果然没满18岁,还好没卖,不然就违规了。”
乡音送法:把“法治声音”变成“家常话语”
“刘大爷,我用龙游话跟您说,遇到陌生电话让你转钱,您可千万不要着急转!”在龙游塔石镇钱家村,志愿者陈嘉伟用地道的方言向刘大爷科普反诈知识。
考虑到农村留守老人多、听不懂普通话的情况,“香溢”志愿者专门开展“乡音普法”行动。他们提前把“防电信诈骗”“卷烟真假鉴别”等知识,翻译成龙游方言的“顺口溜”,比如“陌生电话说中奖,挂掉别理准没错”“买烟要看清喷码,来源不明不能要”。
图为志愿者在零售终端进行反诈科普
“上次有人打电话说我‘医保卡异常’,我想起小陈说的‘别转账、先打电话问村里’,赶紧找村干部核实,果然是骗子!”一位村民表示。这种“唠家常式”的乡音普法,打通了法律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法治精神在乡村的田埂间扎了根。
从社区集市的“邻里茶话”,到零售店铺的“合规指南”,再到乡村小院的“乡音唠嗑”,“香溢”志愿服务队始终把“群众需要”放在第一位,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奔赴”。下一步,龙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普法”小分队还将继续探索更多更鲜活的普法形式,让法律不止停留在纸上,而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里,变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陈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