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山东诸城市贾悦镇宋西村的烟田里,连片的烟叶褪去青涩、染上浓艳的金黄,烟农王秀岭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烟叶成熟度,手指轻捏叶片、翻看主脉,对照着心里熟记的采收标准挑选烟叶。不远处的密集烤房旁,诸城市局(分公司)贾悦烟站技术员张健正俯身查看烤房仪表盘,耐心地叮嘱烘烤队员:“当前是变黄期,温度得稳定在38℃—40℃,湿度控制在75%左右,差一点都影响品质。”在时下的诸城烟区,从田间采收的精准判断,到烤房内的精细调控,标准化已融入诸城烟叶生产的每个环节,成为烟农增收、产业提质的“金钥匙”。
图为:“标准”烤出“黄金叶”
标准化是烟叶生产的“压舱石”,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直接决定着生产效率、烟叶品质与烟农收益。近年来,诸城市局(分公司)以“烟叶管理标准化、标准管理流程化”为导向,构建起以标准生产体系为核心、烟农操作书为指引、考核督导为保障的“三位一体”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将复杂的烟叶生产工作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可监督的具体指标,不仅规范了生产流程,更让烟站的服务职能精准落地。
为破解以往生产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管理碎片化”等难题,诸城市局(分公司)将标准生产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抓手,深度融合行业规范与本地实际,系统构建起覆盖“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烘烤—收购”全链条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囊括6大环节、42项核心指标,清晰界定每一阶段“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谁来监督”,不仅为技术员提供了可执行、可考核的操作依据,也真正实现了从“凭经验”到“依标准”的现代化转型。
“采收要看叶色变,主脉发白叶发软,下部叶片早采收,上部要等充分熟。”在烟叶采收现场,王秀岭一边熟练地分拣烟叶,一边笑着介绍,“这首顺口溜好听又好记,不同部位的烟叶该怎么采,全都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再也不怕采不好了!”
图为:标准种出“中棵烟”
针对部分烟农文化程度不高、传统文字资料理解难度大的现实问题,诸城市局(分公司)创新编制《烟农提质增收操作手册》,将42项生产技术标准转化为15幅彩色漫画、22首通俗歌谣,以最直观、最亲切的方式呈现技术要点,真正让烟农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进一步扩大标准化技术覆盖面,他们还组织烟站工作人员深入村庄,在烤房旁、田埂上开设“田间课堂”,现场发放手册、讲解标准,同时利用烟农微信群定期推送技术微视频,全面打通标准化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考核机制是确保标准化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落地的关键保障。为杜绝标准与实践“两张皮”,诸城市局(分公司)将标准执行情况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建立起一整套贯穿生产全过程的督导落实机制。生产节奏把控上,推行“提前一步”工作法,前移关键农时环节管理关口,提前一个月组织工作推进会,牢牢把握生产主动。管理实践中,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以“标杆引领”激发动力,以“奖优督后”压实责任,鼓励烟站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互学互鉴、进位争先。过程控制中,采取“四不两直”动态跟踪与关键环节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问题发现、反馈与整改的闭环管理,真正实现“标准不走样、落实无偏差”。
标准落地,烟田生金。诸城市局(分公司)通过构建科学的标准化体系让“标准香”飘满烟区,既推动了烟叶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又为烟农架起了增收致富桥,为乡村振兴与烟草产业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郑海峰、张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