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颍河沿岸,薄雾还未散尽,襄城县颍阳镇烟区的电烤房群已泛起暖光。“老李,你的金叶子该出炉啦!”技术员李正辉的声音穿透晨雾,烟农李建国快步迎上去,两人合力拉开烤房门——一杆杆橙黄透亮的烟叶带着淡淡清香滑出,映得满院金光。这是许昌市烟草公司襄城县分公司推动烘烤升级的寻常一幕,却藏着烟农们从"烟熏火燎"到“指尖操控”的幸福蜕变。
智能烤房"当家":煤炉退休记
“搁七八年前,这会儿我正蹲在煤炉边打喷嚏呢!”李建国摩挲着电烤房的触控屏,指腹划过“38℃变黄期”的曲线参数,眼角的笑纹里还带着对旧时光的感慨。这位种了22年烟的老把式,最懂烤房里的酸甜苦辣。
过去每到烘烤季,李建国的烤房旁总堆着半吨煤,夜里每隔两小时就得爬起来添煤,“炉膛里的火稍微弱点儿,心里就打鼓。有回实在太困眯了会儿,一炕烟烤成了‘青疙瘩’,蹲在地上哭了半宿。”他抹了把脸,指着如今的电烤房群:“你看这20座新烤房,烟草公司牵头建的,咱一分钱没花。设定好曲线,手机上就能看温度,前天闺女结婚,我在酒店刷着屏就把烤房管了,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十里铺镇的烤房区,90后烟农赵晓雅正用手机操控排湿风机。“张哥,这湿度咋降得慢了?”她对着微信语音问技术员。很快,张磊的视频电话打过来:“你点一下右下角‘强排’,刚下雨空气潮,补10分钟就行。”挂了电话,赵晓雅笑着说:“以前听我爸说烤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现在我这新手靠APP就能上岗,上周第一炕就出了80%的上等烟!”说话间,远处的烤房群飘来阵阵烟香,不见一丝黑烟——传统烤房的“黑烟囱”,早被整齐的遮雨棚替代了。
图为烟站技术人员通过大屏幕向烟农教授烘烤操作。王辰辉
技术"保姆"上门:从"凭感觉"到"按规程"
“这片叶尖发焦,是干旱假熟,得提前采,烘烤时要高温保湿......”在汾陈镇的培训现场,县烟草公司的专家举着烟叶标本,讲台下20多位烟农举着手机拍视频。烟农景万坡的笔记本上“三段式烘烤”的要点写得密密麻麻,旁边还画着温湿度曲线的简笔画。
“周老师,我家烟总有点‘挂灰’,咋回事?”景万坡举着手站起来。周专家拿起他带来的烟叶翻了翻:“定色期排湿不彻底!记住‘稳升温、狠排湿’,38℃时湿度降到65%就得抓紧排,别等叶片软塌了才动手。”这番话让景万坡拍着大腿:“怪不得!去年就总舍不得排湿,怕烟叶太干,原来问题在这儿!”
培训结束不等于服务收尾。襄城县局(分公司)组建的“党员服务队”正穿梭在烤房群里。不仅将技术送往田间地头,提供好技术服务,还提供交流平台,搞起了“师带徒”。老手艺人杨闯岗带的“徒弟”是邻村的景国印。“杨师傅教我‘底层放熟叶、上层摆欠熟叶’,说这样每片叶都能在最佳温区变金。”景国印指着自家烤房里分层悬挂的烟叶,“你看这成色,比我去年强太多啦!”
图为技术员为烟农讲解烟叶烘烤“规程”并发放技术宣传页。李颂远摄
金叶铺就新路:生态账连着幸福账
“以前烤完烟,浑身煤渣子,孙女见了就躲。”李建国掏出手机翻出用煤烘烤时的照片:以前的他穿着黑黢黢的外套,袖口结着煤垢;今年的照片里,他穿着干净的蓝工装,正和孙女在烤房旁拍视频。“现在烤房干干净净,院里还种了月季,孙女天天来摘花。”
这变化藏在细节里。在范湖乡,过去堆煤的空地改造成了晾晒场,烟农们把分级后的烟叶摊在竹席上,聊着天等收购。“你闻闻这烟,香得很!”张大叔捏起一片烟叶给大伙儿看,“电烤房控温准,杂色烟少了一半,咱这烟至少能卖到中桔三!”
夕阳西下,最后一炕烟出炉了。烟农们围着金灿灿的烟叶算收成,技术员们在微信群里发着次日的天气预警。从煤炉边的煎熬到手机上的轻松,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炼金”,襄城的烤房里,正烤出一片红火日子,也烤出乡村振兴的新滋味。(王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