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街角,“香林便民超市”的绿色灯箱下,店主袁为华正忙着给乡亲递送新到的快递。如今,这家开了近二十年的乡村老店,乡亲们来一趟,买盐、取件、缴费一次性办完,方便得像是把镇上的功能搬进了村口。
村民李大伯从袁老板手中接过包裹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袁为华以“政策给舞台,个人敢作为”的实干担当,将夷陵烟草赋予的宝贵资源转化为服务乡邻的实际效能,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中政策赋能与主体创造的同频共振。
政策东风吹活“老字号”
2025年初,五十多岁的袁为华在经营中敏锐察觉到传统模式的瓶颈:“乡村消费在变,咱这店得跟上趟。”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烟草客户经理的到来让他豁然开朗,他决定搭上惠民政策的顺风车:“咱们小店能参与其中吗?我也想更好地服务咱龙泉人,乡村振兴不是口号,得有人把实事办到乡亲心坎上。”
这份源自乡土的服务自觉,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支点。两个人一拍即合,在客户经理的积极引导下,袁为华围绕“拓展便民功能、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对店面进行了精心规划:更换上统一标识的灯箱,优化商品陈列区,重新布局空间。改造方案中,特意在烟草部门建议下增设了快递收发区和服务台。“他们非常尊重我对功能拓展的想法,引导我们为乡邻提供更多便利。”袁为华指着分区清晰、功能完善的店堂介绍道。此次升级始终遵循“稳固主业、拓展服务”的原则,为后续不断丰富乡村生活服务场景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改造完成后的香林超市店内
数字赋能激活新动能
“听说新系统能便捷管理店铺库存,我主动向烟草部门申请安装了‘知音通’。”在店堂角落的收银台,袁为华熟练地滑动电脑屏幕:“上周新到的货品,不需要再手动录入,扫码就能立刻获取价格等信息。”这套智能管理系统,经过他三个月的摸索,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收银功能,成为他实现全商品信息化管理、提升经营效率的核心工具。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让他对哪些商品卖得好、哪些卖不动了然于心,据此精准调整进货策略;同时,库存状态的清晰可视,有效避免了货品积压,加快了商品的周转。“政策给的是钥匙,怎么打开数字化大门还得自己琢磨。”袁为华指着贴满便签的操作手册,泛黄的纸页上记满了会员生日、节庆备货量等独家生意经。
图为客户经理指导店主操作“知音通”
民生小事织就服务网
午后两点,68岁的张婆婆颤巍巍走进店门,袁为华立刻迎上前:“您的养老金到账了,我帮您查查明细?”袁为华主动对接乡村民生痛点,设立快递代收点;积极联系银行与人社部门,自学操作流程,为老人办理养老金代取业务。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恰恰补上了乡村养老、金融普惠的服务缺口。如今的“香林便民超市”,既是商品买卖的商业网点,也是村民生活的服务枢纽,清晨老人来领养老金,午后快递在此集散,傍晚乡邻围坐唠家常,小店正从单纯的“买卖地”,变身为服务民生、凝聚乡情、激活乡村消费的振兴“前哨站”。
图为为客户代取养老金业务
“政策搭的是戏台,咱唱的是乡亲们的日子。”这家小店,此刻成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政策点亮一盏灯,小店照亮整个村。站在焕新的店堂里,年过半百的袁为华脚步沉稳。他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年初的主动求变、改造时的实干汗水、便民服务的乡土情怀,以及拥抱政策的积极姿态,写下了对乡村振兴最质朴的答卷。(贺圣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