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七点刚过,罗田县匡河镇祠堂村的东枝便利店已经热闹起来,这小店像是整个村子的开关,一开门,村子就醒了。可就在一年多前,这店还是另一副样子:百来平的地方,货堆得东一坨西一坨,一天还进不来几个人,两口子守着店,心里头直发愁。
从困境到希望的转变
变化是从罗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人上门开始的。客户经理有次来店里转,看着乱糟糟的货架直摇头:“王老板,你这店位置不赖啊,可东西摆得太乱,客户进来瞅两眼掉头就走了!”
这话像根针,一下子扎醒了王老板两口子。客户经理说得很实在,他们这村子,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逢年过节回来不少,路过歇脚的游客也有,可店里这老样子,谁愿意多待?
客户经理仔细琢磨了这店和村里的情况,给王老板出了主意:门头得亮堂起来,加盟“知音同行”终端,再换上醒目的招牌;店里面的“宝贝”——罗田板栗、茯苓这些特产得单独划出个敞亮地方摆,让人一眼就能瞧见。
从线下到线上的拓展
货架清爽了,东西好找了,进店的人慢慢多了。但这还不够,罗田板栗、茯苓这些土产的名气,让罗田县局(营销部)又帮王老板搭上了“网线”。客户经理在店里支起手机搞直播,镜头对着王老板媳妇打包刚炒好的板栗和地道茯苓片,在旁边当起了解说:“这就是咱罗田有名的板栗,粉糯香甜!还有这正宗的茯苓,煲汤泡茶都好!”
直播间里热热闹闹,网友看着山里的好货,订单哗哗来,两口子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笑开了花。店里不光卖烟,罗田的这些特产也跟着成了抢手货。
“现在真不一样了,”王老板感慨,“村里人买完药顺道带包烟,路过的游客还要捎上两罐茯苓茶,这日子有奔头喽!”
从买卖到互助的升华
生意红火了,王老板两口子觉得是乡亲们和罗田县局(营销部)帮衬了他们,也得为村里做点实在事。
他们主动把小店变成了村里的一个“联络点”。谁家有个快递到了,一时半会拿不了,放王老板店里,放心;村里有啥通知、招工信息,贴在店门口显眼的地方,大伙儿路过就能看见;看到村里有些老人自己住,买东西不方便,王老板送货时就多问一句,帮着把油盐酱醋捎上门。罗田县局(营销部)客户经理过来走访,也常和王老板聊聊,听听大家伙对小店、对客户经理的工作有啥想法,好让他们改进。
(图为加盟后经改造的知音便利店现状)
慢慢地,东枝便利店好像不再只是个买卖东西的小店,它是让人感叹“老家也有这么像样小店”的地方;是能让路过的游客带点正宗罗田味儿的驿站;是能帮村里人搭把手的方便去处;更是透着人情味的一个“暖心窝”。
王老板看着店里店外熙熙攘攘,心里头踏实得很。这间曾经差点开不下去的夫妻店,硬是在两口子的勤快操持下,把根扎深了,和整个村子紧紧连在了一起。
王老板脸上是累了一天却满足的笑,店铺里的光亮,照亮的不仅是一家小店的营生,更连着村里人家柴米油盐的日子,照着稳稳向前的脚步。它像一根坚韧的藤,一头连着罗田烟草人沉到客户中去的用心,一头连着乡亲们对更好日子的盼头,越缠越紧,越爬越实。(袁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