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以钓聚力。”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广东财经大学“蓝钓时刻”实践团奔赴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开展“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海钓产业调研、文化传播、电商助农等多元举措,为当地海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青年智慧,助力“百千万工程”在滨海乡村落地生根。
海钓调研:解码产业链“蓝海密码”
图为实践团出海海钓
海钓产业是海陵岛的特色文旅名片,潜藏着撬动区域经济的巨大潜力。实践团聚焦海钓全产业链,从钓点资源到服务配套展开深度调研。在红鱼排等特色钓场,成员们详细记录“钓-食-售”闭环运作细节——钓获的石斑鱼经码头直供酒店加工,或由协会统一回收冷链配送,一条鱼牵动的消费链条清晰可辨。
图为实践团与阳江市海钓协会会长开展座谈
与阳江市海钓协会座谈时,团队了解到产业发展的机遇与痛点:协会管理56条备案钓船,却难以满足当地200万的潜在需求,市场缺口显著;钓具生产、专业维护等环节存在空白,工具短缺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实践团据此整理出《海陵岛海钓产业发展报告》,提出“海钓+旅游”路线设计、青年体验课程等针对性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一线参考。
镜头叙事:打造海岛“青春名片”
图为实践团拍摄的海陵日出
“让更多人看见海陵岛的山海与故事”是实践团的宣传目标。清晨五点的保利银滩,成员们操控无人机捕捉日出熔金的海面;谷寮村的古街巷里,镜头记录下扫街劳动的汗水与驻村干部的文旅构想;远海钓点上,鱼线切水的弧线、队员们钓获时的雀跃被精准定格。
图为实践团海钓现场
实践团创新宣传形式,制作《蓝海初钓》短视频,以大学生视角展现独特的海钓初体验;推出“海陵岛旅游攻略”,依托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串联海钓、赶海、美食等年轻游客关注的场景;拍摄渔船养护、渔人作业等纪录片素材,留存海岛人文肌理。其中,包含船长访谈、安全培训内容的海钓纪录片,在校园圈层引发广泛关注。
直播助农:架起海产品“云端桥梁”
为破解海产品“酒香巷深”的困境,实践团在保利会议中心开展直播带货活动。镜头前,成员们生动讲解鱿鱼干、瑶柱等12种海产干货的营养价值与烹饪方式,穿插海陵岛风光介绍;镜头外,团队分工活跃观众、回复评论,更有成员以才艺表演调动氛围。
图为实践团直播现场
这场直播吸引百余人同时在线,点赞量超5万,直接带动商家接到多笔订单。“通过你们的镜头,才知道海陵岛的海鲜这么鲜!”评论区的反馈让团队坚信,直播不仅是卖货,更是对海岛品牌的立体传播。活动后,成员们协助商家优化线上店铺页面,留下可复用的运营经验,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
图为实践团出海后合影
此次海陵岛之行,实践团以“调研-宣传-助农”三维联动,为海钓产业注入青春动能。从解码产业链痛点到创作有温度的宣传内容,从直播带货助农到设计青年旅游路线,团队用实践证明:文旅融合的活力,既藏在对地方特色的深挖里,更藏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这片蓝海的故事,仍在继续。(广东财经大学蓝钓时刻实践团:曾文洁 华昕炀)
图为实践团与朝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