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的田间地头,秸秆曾是农民的“烦恼”:弃之可惜,焚之可叹。如今,在一群青年的手里,它们成了滋养庄稼的“液体黄金”,托起了丰收与希望。广西大学“肥同寻长”团队凭借农业废弃物绿色高效转化含腐殖酸水溶肥项目,用创新科技和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写下了一份动人的答卷。
破解“等不起”的田间困局
腐殖酸是守护耕地健康的重要物质,但自然腐殖化过程缓慢,远赶不上农民抢种的脚步。为破解这一困局,项目负责人罗雅丹带领团队扎根农村,用四年时间走访广西16个村庄、150余户农家。他们在实验室反复推演,也在田埂上倾听民声,只为让技术真正服务农民。团队历经600余次实验迭代,创新建立三元深共晶仿生催化体系,实现木质素高效转化腐殖酸,并协同富集氮、磷、钾、硫等关键营养元素。
背后的温度:乡村正在改变
创新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模式。团队首创“以秸秆换肥”助农模式——农民交出废弃秸秆即可换取高效水溶肥,实现“废物变资源、资源促增收”的闭环。更温暖的是这些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在百色念色村,玉米秸秆曾堆满村口,如今换成了腐殖酸水溶肥,玉米每亩增收600元。村民黄大爷笑着说:“我家十亩地,一下子多了六千块,这笔钱够孙子一年的学费了。”在河池拉并村,200亩甘蔗地迎来“甜蜜”转折。过去秸秆腐烂发臭,如今变成肥料反哺土地,蔗茎更高更粗,全村总共增收32万元。在来宾土办村,300亩水稻田在新肥料的滋养下颗粒饱满,整季增收23万元,更带动军田村甘蔗每亩增收1400元,村民说“种地第一次这么踏实”。截至目前,项目已在广西5市落地推广,改良土壤超1300亩,累计为农民创收180万元。
青春与土地,共赴乡村振兴
“牢记惠农初衷,通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团队负责人罗雅丹轻声说道。这是一句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话。四年来,他们走过广西的山河与田野,看过烈日下龟裂的土地,也看过丰收季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他们在村口与老人对话,听过农民叹息秸秆无处安放,也听过孩子追逐嬉闹时的笑声。正是这些真实的画面,让他们明白——科研从来不该只属于实验室。它应当落在泥土里,长出新芽;它应当化作水溶肥,流进沟渠;它应当回应农民最朴素的期盼:种得下、长得好、收得多。在这片沉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他们用创新的方法唤醒沉睡的秸秆,让废弃物变成养分;用一次次实地调研和技术迭代,为乡村注入新的希望。今天,他们选择留在广西,把青春深深埋进土地;明天,这瓶“液体黄金”将走向更广阔的田野,在更多乡村播下改变的种子。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当科技扎根土地,乡村就会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