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设计学院“数贝焕影”社会实践团队北海市北海贝雕博物馆开展“数字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动。
非遗探源头,千年贝艺焕新彩。北海贝雕以南海珍贝为媒,融合浮雕、镶嵌等传统技艺,形成独具南海风韵的艺术语言。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这项技艺,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导览下徐徐展开历史画卷:从明清宫廷贝嵌家具到当代数字赋能的创新实践,队员们通过馆内珍藏的《莲花》等代表作,直观感受贝雕"天然幻彩、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该作品以4.2米直径的恢弘构图,创下国内最大贝雕莲花纪录,成为北海贝雕技艺巅峰的见证。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记录与影像采集等方式,全面了解北海贝雕的历史渊源、技艺特征、传承现状与数字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数字再造。
实践团队进行采访准备工作
实践团队进入展馆后,在讲解员引导下,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贝雕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艺术特征。讲解员在现场为实践成员详细介绍了贝壳在建筑与艺术中的应用实例,从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与台湾贝壳庙,到明清时期宫廷常见的贝壳镶嵌家具与首饰盒,引导大家认识贝壳材质独有的幻彩光泽与文化象征。北海贝雕艺术正是利用天然贝壳原色与纹理,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南海地域特色的精美雕刻风格。实践队成员还了解到贝雕的基本制作流程,一件完整的贝雕作品往往要经历选料、磨型、雕琢、抛光、堆叠、晾干、总装、装裱等多个步骤,环环相扣、工序繁复,既考验手工技艺,也蕴含制作者的艺术理解与匠心精神。
实践团队记录贝雕作品
团队重点了国家级贝雕传承人林日光的艺术作品。林日光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其作品多采用自然色泽的贝壳进行构图,注重保留贝壳本身的光泽与肌理,体现自然美与工艺美的结合。讲解员还向团队展示了一幅馆藏的贝雕《莲花》作品,该作因构图宏大、工艺精细而著称,曾被评为“国内最大贝雕莲花”,充分展现出北海贝雕技艺在艺术表现力上的高度成熟。
队员与讲解员交流
在谈及贝雕的当代表达与发展困境时,讲解员表示,当前北海贝雕正积极探索“传统+创新”的融合路径。例如,一些工坊与文创机构已开始尝试通过跨界联名推出贝雕首饰、装饰品、手工体验等产品,以拉近非遗技艺与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之间的距离。此外,北海本地还不断引进数字化设计手段,为贝雕作品注入互动与可视化元素,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边界。如今,贝雕工艺品作为北海的重要文化象征,日益成为城市文化认同与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地旅游纪念品市场受到欢迎,在线上销售渠道中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独特媒介。
数智赋能,青春力量筑传承新章。团队成员全程记录贝雕制作九大工序,采集百余件展品的高精度影像资料,重点拍摄贝壳选料、分层雕刻等核心技艺。通过与工艺师面对面交流,整理出《贝雕创新转化痛点清单》,涵盖材料稳定性、设计人才断层等12项关键问题。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依托专业优势,构建北海贝雕数字化资源库,运用AI生成艺术、交互影像等技术,打造可触可感的非遗新表达。"
实践团队与讲解人员的合影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还就“贝雕作为非遗文化如何面向青年群体传播”“工艺产品的创新尝试”等话题与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部分队员抓住讲解间隙进行简短提问,讲解员也热情回应,分享了关于贝雕设计灵感、材料挑选以及文创产品转化的实践经验。这种互动式的参观体验,不仅增强了实践的沉浸感,也为团队后续的内容创作与研究积累了重要的一手资料。
此次实践团队将继续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北海贝雕资源库,并结合插画设计、动态影像、AI创作等方式,探索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创新传播模式。(广西师范大学 韩宜轩、黄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