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清晨五点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吕圩村的村口已经热闹起来。露水还挂在稻叶尖上,十余位村民背着水壶、戴着草帽,跟着淮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程翅翔往稻田走。
“程书记,今天这片田得插完吧?”张大姐把裤腿又往上卷了卷,“俺家二宝暑假要上辅导班,多挣点工钱心里踏实。”程翅翔踩着泥埂回头笑:“放心!这季稻子收成好,咱们村办合作社还能给大伙分红。”
去年,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流转了吕圩村土地,大力种植水稻,不仅盘活了闲置农田,还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插秧、除草、收割,每个环节都有岗位,工钱日结。李大爷拄着秧苗直起腰:“以前出去打工,坐一天车还担心家里。现在走几步就到田头,既能照顾老伴,还能挣钱。”
与此同时,70公里外的巢湖市槐林镇官塘村,开满农场的桃园里,拳头大的锦绣黄桃挂满枝头。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柳润蹲在桃树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技巧:“王婶,套袋前先把袋子撑开,再轻轻把果子套进去,袋口扎紧别留缝,这样鸟啄不着,虫也钻不进去。”
王婶捏着灰色的果袋,小心翼翼地给没成熟的桃子穿上“保护衣”:“以前光知道等桃子熟,哪晓得套袋还有这么多讲究!”她笑着指了指远处的果园,“现在每天套800个袋,工钱比打零工好多了,前几天刚给孙女买了新书包!”农场负责人袁开满着梯子修剪枝丫,声音从茂密的桃叶间传出来:“烟草局的驻村干部请来的农技专家教的这法子真好,今年保准能增产!”
午饭后,槐林湿地边的生态巡查队开始工作。五名村民骑着电动车沿着堤坝巡逻。“这片芦苇荡现在是候鸟栖息地,巡查可不能马虎。”队长赵德山叮嘱队员,“发现垃圾要及时清理,有游客违规钓鱼得耐心劝导。”队员老陈笑着说:“以前在外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当‘环保卫士’,每月有固定收入,还能保护家乡环境,真值!”
另一边,吕圩村的秸秆禁烧宣传车穿梭在乡间小道。安全员杨广明拿着喇叭喊话:“秸秆禁烧,人人有责!粉碎还田变废为宝!”遇到正在种豆子的村民,他就下车帮忙收拾,顺便讲解政策。“以前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现在政府雇我们当宣传员,每天巡查补贴100块。”老孙说,“村民慢慢都理解了,不少人还主动加入宣传队伍。”
家门口的一个个就业岗位,就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大门,也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夕阳西下,两个村子陆续热闹起来。吕圩村的村民们数着当天的工钱,盘算着给家里添点新物件;官塘村的果农们整理着第二天要套袋的果袋,讨论着下季种什么新品种。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不仅让村民鼓起了腰包,更让乡村焕发新活力。(王灿 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