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滨州市阳信县金阳街道的褚木匠村,曾因地块零散、人均耕地不多、以种植为主而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近年来,褚木匠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春围绕“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系统发力,把组织力持续转化为生产力和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由“会种粮”向“能增收”的转型之路。
图片1.村居概况
把耕地攒成片。2018年,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王立春牵头成立民顺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党员和种粮大户带头流转土地,配套“预付地租”等增信举措,让群众当年就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收益,顾虑逐步消除、信心随之增强。几年间,流转面积由850亩拓展至9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多个乡镇(街道)65个村参与,零散地块连片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规模效应和组织效应同步释放。
图片2.合作社丰收
图片3.合作社丰收
把环节拧成链。党支部把“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落到田间地头,建立“统一良种、统一耕作、统一植保、统一收储、统一销售”的全流程体系,完善从选种、整地、播栽、植保到收储、销售的操作流程。围绕全程机械化与数字化管理,合作社配备播种机32台、无人机12架、小麦联合收割机26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0台,病虫害防治实行无人机统防统治,一次起飞可覆盖数十亩,精准高效、节本增效;配套测土配方施肥与墒情监测,根据土壤与苗情精准调配水肥;在重点连片区布设180个视频监控探头、覆盖约6000亩,关键农时与关键地块实现远程巡检和风险预警。过去“靠人盯”的粗放管理,升级为“靠科技管”的规范生产,单产与品质更加稳定,综合成本逐年下降,为后续深加工和品牌打造夯实了物质与组织基础。
图片4.合作社机械化设备1
图片5.合作社机械化设备2
图片6.合作社机械化设备3
把牌子打出去。党支部在加工端和市场端同时发力,推动建设民顺石磨面粉厂,投资50万元,从厂房建设到设备进场实行挂图作战、专班推进,在工艺上坚持石磨低温研磨,最大限度保留麦香与营养,在管理上建立批次质控与台账追溯制度,从原粮水分控制到成品检测层层把关,确保质量稳定、可验证。产品走出车间,还要走进市场。党支部组织党员骨干“组团”跑市场、拓渠道,从镇集市到县级展销会、再到省城农博会,线下能宣传的地方不缺席;同时开设线上店铺,打通“线下展会+线上电商”的双通路,“面德信”“旺木匠”“夺安”等品牌逐步叫响,凭借“纯天然、零添加、富硒”的口碑进入全国商超和学校食堂,富硒小麦粉更是成为合作社的“金字招牌”。面粉厂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产业反哺民生有了坚实力量。
图片7.石磨面粉厂产品1
图片8.石磨面粉厂产品2
图片9.石磨面粉厂产品3
图片10.石磨面粉厂产品4
把日子过红火。合作社每年现在细节里,逢年过节面向老弱群体发放生活物资,强降雪时连夜调度铲车清雪保通,为老人和残疾人发放随身紧急呼叫按钮,一键直达值守手机,第一时间上门查看、及时处置,“门铃一响 服务即到”的老年人服务模式使得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同步提升。
图片11.发放合作社收益
图片1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
图片1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
图片14.走访困难老人
图片15.铲雪清障
图片16.“小门铃 大作为”
褚木匠村以“五统一”破“小分散”,以全程机械化与数字化扩规模,以深加工与品牌化增收入,以集体增收反哺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构建起“产业—治理—幸福”的良性循环。从“低效散地”到“成片良田”,从“会种粮”到“做品牌”,从“季节性增产”到“全年稳增收”,组织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胜势,把田间麦香转化为群众的稳定获得感与长久幸福感。(彭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