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垛旁的家常话:一任接着一任干
清晨六点,襄州区朱集镇官庄村还浸在薄雾里。杨卫东已推开村东头李婆婆家虚掩的院门,他看见屋檐下的柴垛有些散乱,蹲下身把湿柴搬到一边,仔细地将干柴重新码齐。
"杨书记,您又来啦?"李婆婆拄着拐杖从屋里出来,声音有些发颤。
"李婆婆,今早降温了,我来看看您柴火够不够,炉子好使不。"杨卫东拍了拍手上的灰,"昨儿您说炉膛有点漏风,我托镇上的王师傅捎了个新炉圈,明天就能送来。"
自调任官庄村第一书记以来,杨卫东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前先走几户独居老人和困难户。谁家屋顶漏水、谁家孩子上学路远、谁家冬天取暖难,他都一笔一笔记在随身带的黑皮本子上。本子边角早已磨得起毛,页脚卷曲,却密密麻麻写满了村民的"小事"。
"杨书记,您管的比亲儿子还细。"李婆婆眼眶泛红。
杨卫东笑了笑:"咱村里人,就是一家人。您安心过日子,有事就喊我。"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一桩桩琐碎却温暖的牵挂,在日复一日的走访谈心中,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连心网"。
牲畜圈舍旁的账本:小养殖闯出大天地
正午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杨卫东蹲在村民王德全的牛棚外,手里捏着一张刚手写的"养牛成本收益估算表"。
"一头牛犊买来3500,六个月育肥,饲料每月400,防疫打针200......出栏能卖9000多,净赚差不多3000。"他一边念,一边用树枝在地上划拉,"老王,你家两头牛,一年轮着出栏,稳稳当当增收六千块。"
王德全黝黑的脸上露出迟疑:"杨书记,话是这么说,可万一牛生病了,钱不就打水漂了?"
"不怕。"杨卫东拍拍他的肩,"我已经跟镇畜牧站张技术员说好了,每月来一趟,免费给咱村养殖户做防疫指导。还有,咱村成立了养殖互助组,谁家有急事,大伙搭把手。"
这正是杨卫东推行的"三清台账"工作法:困难户底数清、养殖意愿清、帮扶措施清。他带着工作队走遍全村7个小组,逐户登记困难群众信息,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对有意发展养殖的农户,他不仅帮忙申请小额补贴,更坚持每周走访,看饲料、查防疫、问销路。
村民刘运成原先只敢种半亩花生。杨卫东几次上门鼓励她扩大种植规模,还帮他联系镇上的花生收购商。“您别怕,我给您兜底。”一句话,让刘运成有了底气。如今他家花生种植面积扩到了五亩,增收上千元"
杨书记不讲大道理,就教我们怎么赚钱、怎么避险。"王德全感慨,"他来的这一年,我家从不敢养变成放心养了。"
农家小院里的课堂:政策落地暖民心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农家小院里。杨卫东坐在村民王大妈家的院子里,周围围坐着几位村民。他手里拿着一叠政策宣传资料,正耐心地给大家讲解。
"杨书记,您给说说这低保政策到底咋申请。"王大妈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杨卫东微笑着说:"王大妈,申请低保得符合一定的条件。您家要是确实有困难,我帮您整理材料,按流程申请。"他详细地解释申请的条件和流程,确保每位村民都能听懂。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着各种政策问题,杨卫东都一一解答。他知道,只有把政策讲清楚,才能让大家真正享受到政策的福利。
在走访残疾村民赵大爷家时,杨卫东看到赵大爷生活十分不便,立即联系相关部门,为他申请了残疾人护理补贴。当补贴款到账时,赵大爷激动得热泪盈眶:"杨书记,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在杨卫东的努力下,村里的各项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协调资金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路灯,让村子的夜晚变得明亮起来。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增长到了几十万元。
"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杨卫东说,"只要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振兴路上步履不停,杨卫东用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一双沾满泥土的胶靴、一颗始终贴近群众的心,在官庄村写下最朴实的振兴篇章。
他登记的每一户信息,都是对责任的承诺;他走访的每一户人家,都是对初心的坚守;他指导的每一次养殖,都是对希望的浇灌。款项虽少,关怀却深;事情虽小,民心最重。
正如那日清晨李婆婆院中重新码齐的柴垛——整齐的不只是柴火,更是被温暖照亮的生活。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正是这样的"微光",汇聚成照亮山乡的星河。(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