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阳县西城老居民区,王老板的“兴旺便利店”已开十余年。守着热闹地段,人流量不少,但生意始终不温不火。老王经营思路简单:货架备货,顾客来买便递过去,从未细想店铺打理和顾客喜好。近几年,周边新式便利店接连开业,整洁的货架、灵活的服务,让他愈发觉得“跟不上趟”——自家商品堆放杂乱,除了部分日常刚需商品销量稳定,副食、日用品业绩一直没有起色。
一次“找货”引发的“小失落”
周三上午临近开学,店里多了买文具、零食的学生和家长。常客李阿姨拎着布袋子走进来,她是小区里的细心人,家里油盐酱醋、孙子的作业本几乎都在这儿买。
“老王,给我拿一提5升装的一级大豆油。”李阿姨走到粮油区,没看到想要的规格,朝着柜台喊。老王正核新到的日用品库存,头也没抬:“最里面货架,你自己找,我忙着呢。”
李阿姨走到里侧,见货架堆满米面,食用油挤在底层,标签蒙着灰。她弯腰扒拉半天,要么是小瓶装调和油,要么是不知名品牌,没找到想要的。“老王,没有啊,卖完了?”“上周才进货,可能卖完了。”老王慢悠悠过来翻了翻,“换这个吧,也是大豆油,便宜两块。”
“我家一直吃惯那款,换了怕孙子吃不惯,啥时候补货?”“说不准,下次来了给你留着。”老王说完转身回柜台核库存,没再追问。李阿姨看着杂乱的货架和冷淡的背影,没了买其他商品的心情,悻悻道“我去别家看看”,拎着空袋子走了。
她没看到,货架最里侧角落靠着两箱未拆封的5升装大豆油——那是老王上周进货嫌麻烦,堆在那儿忘了上架。在李阿姨眼里,这是店家不上心,在老王看来,自己忙得脚不沾地,顾不上这些“小事”。
一席话说透“服务温度”
几天后,漯河城区卷烟分公司客户服务部的客户经理小赵来访。他见老王情绪不高,关切询问:“王叔,最近遇到烦心事了?”
老王叹气,把和李阿姨的事讲了一遍,本以为小赵会分析备货,没想到对方反问:“您觉得李阿姨是真因没买到油走的?”老王一愣:“不然呢?”
“没买到油是结果,不是原因。”小赵耐心解释,“她来的时候你头不抬让她自己找,是态度问题;货架乱得你都不清楚东西在哪,是管理问题。这些细节堆起来,让她觉得没被重视。她失落的不是没买到油,是缺了‘服务温度’。”
“服务还有温度?”老王第一次听这词。“当然有!”小赵说,“李阿姨的离开是提醒,咱从三方面找‘温度’:一是理好货架,把油盐酱醋、礼品放显眼好拿的地方,按品类分区,顾客好找,你也好清库存;二是改改态度,顾客进门先打招呼,多问两句需求;三是记挂常客,像李阿姨常买啥,进货时留着,她肯定觉得暖心。”
这番话打开了老王的心结,他终于明白,社区便利店的核心是贴近居民,不是“摆上东西就行”,要让顾客觉得“这家店懂我、重视我”。
这场对话,像一束光照进了老王迷茫的心里。他第一次跳出“卖东西”的思路,才知道经营小店有这么多学问。
一店焕新赢回顾客心
受到启发的老王,决定彻底改变。在小赵的帮助下,他利用一个周末对店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清理角落杂物,分区分类,该上架的上架,该处理的处理。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变了。以前顾客进门,他要么算账要么玩手机。现在听到推门声,就抬头笑问“来了,要点啥”。遇到顾客找东西,他亲自领去货架,碰到常客,还唠两句家常。
一周后,李阿姨再次进店。刚进门,老王就认出她:“李姐,您来啦!上次要的5升大豆油,在最前面货架,下次有需要了给我说,我给你取。”李阿姨顺着指的方向看,粮油区整整齐齐,标签清晰。她转头看了一圈店铺,柜台空了一半,礼品区亮着暖光,收银台旁摆满小日用品。
“老王,你这店大变样!”李阿姨由衷赞叹。“以前我光顾着自己忙。小赵说社区店得有‘服务温度’,不能光卖东西,得让你们心里暖和。您以后有需要提前说,我准安排妥当!”
老王的故事,是无数社区小店的缩影。商品同质化的今天,“卖东西”不是生意全部,“服务温度”才是留客关键。顾客的失落、抱怨不是麻烦,而是改进机会。用心关注细节,用真诚对待顾客,把冰冷交易变温暖互动,就能解开“心结”,换来“心暖”——这份“心暖”,正是小店长久经营的“满意度密码”。(黄梓楠、郑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