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鸿尾乡:传承竹编非遗 守护传统匠心

2025-09-26 12:43:21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闽侯县鸿尾乡,一棵生长三年以上的毛竹经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十几道工序,最终变为精致的花瓶、牢固的箩筐或灵动的灯笼。这门传承了数十代的竹编手艺,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地人赖

在闽侯县鸿尾乡,一棵生长三年以上的毛竹经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十几道工序,最终变为精致的花瓶、牢固的箩筐或灵动的灯笼。这门传承了数十代的竹编手艺,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技艺和萦绕心间的情怀。鸿尾乡素有 “竹编之乡” 美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鸿尾竹编就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鸿尾竹编工艺厂通过不断创新,在各级展示评比中屡获佳绩,享誉全国并打开国际市场。2007年,以鸿尾为代表的“闽侯传统竹编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社会发展,竹编制品因人工成本高、耗时长而逐渐退出市场,竹编工艺厂相继解散。如今,传统竹编手艺人已不足百人,平均年龄接近60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图:竹编工艺·林明秋 摄)

为改变现状,鸿尾乡聘请谢瑞国、林良真等老艺人,对鸿尾传统竹编手工艺进行抢救性挖掘传承,以综合文化站为实践基地,在站内非遗工作室的展示柜中陈列精致竹编制品,并将老匠人挖掘来的珍贵资料通过上墙展示、开展非遗文化主题宣传活动等形式,让非遗走进大众、融入生活。在溪源村溪源古寨建设鸿尾竹编工艺品展室,全方位展示鸿尾竹编从 “竹器” 到 “竹艺” 再到 “现代工艺” 的转变过程。此外,面对传承人年龄断层问题,鸿尾乡将目光投向年轻一代。在乡政府和教育部门推动下,鸿尾超墘小学开展“竹编非遗进校园”活动,成立艺术工作坊,设置竹编非遗教室,开设校本课程,聘请艺人名手进校传授技艺。孩子们对竹编兴趣盎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父辈们创业的艰辛与慰藉。在闽侯县首届小学生艺术实践优秀作品展示评选中,鸿尾乡超墘小学的《筑竹织梦》艺术工作坊荣获特等奖。

(图:鸿尾乡超墘小学竹编工艺坊)

竹编,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象征。在鸿尾,竹编艺术如同那绵延不绝的竹海,历经风雨,依旧生机勃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