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慈溪,一场关于“人才培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面对员工年龄结构变化、青年人才多元成长需求、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现实情况,慈溪市烟草专卖局以“一点课堂”为支点,构建出一套“诉求—响应—成长—反馈”闭环机制,实现人才资源与企业战略的同频共振。
倾听诉求:从“问需于才”到“启动课堂”
慈溪市局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通过多层次座谈、一对一访谈和线上问卷等方式,系统性收集员工在职业发展、实操技能、政策理解、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真实需求。调研显示,员工普遍渴望获得内容更多元、实用,形式更灵活高效的培训资源。
据此,慈溪市局快速响应,推出“一点课堂”,创新实施“五不限”培训模式——不限岗位、职级、题材、时间与形式,聚焦政策解读、业务实操、人事管理、数字工具、廉政教育等热点领域,开展高频、短时、聚焦的微培训。课堂一改传统“灌输式”教学,由内训师、业务骨干甚至青年员工自愿认领课题,实现“人人能授课、人人有所学”。
图为“如何强化思政教育”的培训现场
例如前段时间慈溪市局胜山所部就“强化思政教育”主题开展了小班化培训,屏幕上呈现党的理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与会者认真记录、积极互动,对于如何常态化强化思政教育各抒己见——这正是“一点课题”强化思想引领、融通政策与实践的一个生动缩影。
精准赋能:从“培训场”到“成长梯”
随着课堂机制逐渐成熟,“一点课堂”逐步扩展覆盖至新员工、客户经理、中层骨干及管理层,形成分层、分类、分阶段的培养体系。
课程内容也持续深化,融入人事政策解读、晋升渠道说明、岗位双向选择等机制介绍。人力资源部门定向增加青年员工“答疑面对面”,增强员工对成长路径的清晰感和归属感,有效缓解“成长焦虑”。
更重要的是,企业推动实现“培训-认证-竞聘”价值闭环,学员后期通过专业考证后,可作为职务竞聘的重要依据,真正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成长台阶”。
汇聚智慧:从“听课人”到“主讲人”“解题人”
为进一步推动培训资源下沉、知识经验共享,慈溪烟草将“一点课堂”融入“智汇所部”建设,在各基层所部广泛建立“微课堂”“实训站”和“创新工作室”。
图为“智汇所部”实战研讨的场景
在“智汇所部”的建设中,突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培训”:由中、高级客户经理、内训师及业务骨干组成讲师团队,围绕廉政教育、营销规范、品牌培育与数字化应用等实战议题,开发系列精品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政策传导,更强调案例复盘、工具实操和情景模拟,促进员工从“知道”到“会用”、从“理解”到“精通”。
“智汇所部”同时成为员工参与治理、贡献智慧的平台。企业建立“议题征集-项目认领-成果推广”机制,推动员工围绕流程优化、服务创新、降本增效等提出“金点子”,并纳入重点任务推进。一批来自一线、具备高可行性的建议陆续落地,形成“人才献策—企业支持—实践检验—价值反哺”的良性生态。
启示:人才生态是最持久的竞争力
精准回应诉求是起点,更是信任基石。“一点课堂”之所以能迅速推广并获员工认可,关键在于企业真正倾听并回应了人才的深层需求。
小单元赋能促进大系统激活。通过“课堂+所部”双线推进,慈溪市局实现了培训资源的精准下沉和知识经验的快速扩散,避免传统培训“上热下冷”的困境。
闭环机制让人才与企业共成长。从需求收集到课程开发,从培训实施到成果转化,从个体成长到组织赋能将人才发展真正嵌入组织进化历程中。
“一点课堂”虽以小见长,却彰显出企业“人才兴则企业兴”的深刻理念。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凝聚共识、激活潜能、共创价值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才都被照亮,每个声音都被倾听,每个贡献都被铭记。(作者:茅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