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康县歇马镇官斗村,8座现代化烟叶育苗大棚整齐排列,勾勒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过去,这些大棚每年仅用几个月开展烟叶育苗,其余时间长期闲置,设施资源一直未能充分利用。如今,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欧店烟站探索出“烟叶育苗+错季蔬菜+瓜果豆科”的多元发展路径,让闲置大棚“活”了起来,成功走出一条适合山区实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解大棚闲置之困
图为歇马镇官斗村现代化育苗大棚内种植的香瓜
秋日清晨,阳光洒进大棚,烟农王新兵穿梭在整齐的菜畦间,双手麻利地采摘着成熟的黄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以前烟叶育苗一结束,大棚就空在那儿,看着怪可惜的。现在空棚期种上蔬菜,一年能多赚不少钱,心里踏实!”他笑着说道。
据悉,官斗村海拔886米,农业以烟叶种植为核心,8座烟叶育苗大棚更是当地发展烟叶产业的关键设施。但每年烟叶育苗工作结束后,大棚便会进入长达半年多的闲置期,如何充分运用育苗大棚的闲置期,在保障烟叶育苗主业不受影响的同时创造额外收益,成了欧店烟站技术员与大棚户主们共同琢磨的核心问题。
如今再走进官斗村的大棚,景象已截然不同:一畦畦蔬菜、瓜果长势旺盛,黄瓜藤蔓顺着支架向上攀爬,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红绿相映的辣椒格外显眼,棚内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过去闲置时的冷清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探多元种植之法
图为官斗村二组大棚户主袁显德育苗大棚种植芝麻现场
为破解大棚闲置难题,官斗村在欧店烟站技术员的专业指导下,逐步探索“种什么”,技术员通过细致的气候分析,结合山区小气候特点与大棚设施条件,最终筛选出黄瓜、西红柿、瓜类等耐旱性强的蔬菜品种——这些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大棚闲置期高度契合,且市场销路稳定,能帮助大棚户主快速产生收益。同时,为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大棚户主们还特意引入黄豆、芝麻种植。黄豆不仅能为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也为后续作物种植夯实肥力基础,真正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解决了“种什么”之后,欧店烟站为了让大棚户主知道“怎么种”,组织大棚户主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技术员现场手把手讲解整地、播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关键要点,确保大棚种植户都能熟练掌握科学种植与日常管理方法,有效提升瓜果蔬菜的产量与品质。
享多元增收之益
大棚多元种植模式的落地,让官斗村烟农切实享受到了多元增收红利。今年63岁的常克进和他的老伴成了大棚里的“常客”,整地、播种、浇水、采摘等农活样样熟练。“一季下来,我俩每人、每天平均能挣100多元,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不用来回奔波。” 常克进说,像他这样在大棚务工的村民还有好几户,大家既能通过劳动增收,又不用背井离乡,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据统计,依托“烟叶育苗+错季蔬菜+黄豆”的多元种植模式,官斗村8座现代化大棚每年可实现直接增收3万余元,再叠加务工村民的劳务收入,全村通过大棚多元利用实现的增收总额已超5万元。
更重要的是,大棚的合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烟叶为主、多元补充”的良性产业格局。“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探索大棚多元利用模式,引进更多优质农作物品种,让大棚发挥更大效益,助力乡村振兴。”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欧店烟站副站长王兵信心十足地表示。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保康县官斗烟区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烟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相信在未来,闲置大棚“瓜果飘香”的故事,将会在保康县更多烟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向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