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在新疆库尔勒棉花育种基地连片的棉田里,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团队的科研人员与当地棉农默契配合,一场围绕 “耐逆丰产棉花新品种选育与抗高温性状考察” 的忙碌场景在田间铺展开来。此次团队赴库尔勒开展社会实践与科研考察,不仅依托当地育种基地深化科研攻关,更与棉农并肩投身田间试验,让科技成果在梨城的沃土上扎根生长。
基地搭台:聚焦库尔勒棉区生产方向
库尔勒作为新疆重要的棉产区,兼具干旱少雨、光照充足的优势,但也面临着 “部分品种抗高温能力不足、机采棉吐絮不集中导致采收效率低” 等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棉花育种团队此次专程入驻库尔勒棉花育种基地,正是瞄准当地棉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开展针对性科研实践。
实践团队与当地农民进行田间讨论
“我们团队近年和库尔勒基地密切合作,开展多项试验,取得丰硕成果。” 团队成员徐文彬介绍道。基地内,团队与当地棉农共同划分试验区域、开展性状考察。棉农季玉清种了 20 年棉花,对当地棉种特性了如指掌,她成了科研人员的 “田间向导”:“咱库尔勒春天风大,棉花苗期容易受冻;夏天干旱,高温会影响棉桃发育。这些材料能不能扛住,咱得一起好好测测!”
实践团与棉农在风沙天气依旧进行田间考察
不论酷暑、风沙,在试验田中进行科研活动时,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民始终在一起,充分吸纳棉农经验。“以前搞科研多在实验室,这次在基地和棉农一起进行田间试验,才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团队成员、研究生张宴胧一边记录棉数据,一边感慨。
团队成员和当地棉农进行田间杂交
科技为笔,绘就梨城棉业新图景
此次华中农业大学棉花育种团队在库尔勒棉花育种基地的社会实践与科研考察,不仅是一次科研攻关,更是一场校农协同的 “双向赋能”。科研人员从棉农经验中汲取实践智慧,棉农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种植技能,试验田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次协作,都在为库尔勒棉业振兴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更多优质棉种、先进技术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必将绘就出一幅 “科技兴棉、棉农增收” 的美好画卷。(图文 棉科先锋·棉田筑梦-棉花育种科技实践团 左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