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17日,巢湖学院青年实践团赴合肥市巢湖市槐林镇,围绕“普及科学理念,播撒健康种子”主题,开展为期15天的健康乡村建设实践。作为巢湖市重要的渔业重镇,槐林镇常住人口约3.8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22%,空巢老人超1200人,健康意识薄弱、运动设施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实践团聚焦村民健康认知误区、空巢老人照护、基层健康治理等痛点,通过分层科普、场景化服务、精准调研与政策建言,为乡村注入青春健康动能。
破解认知迷障:科学健身理念入乡入户
实践团成员段晨曦用“汽车行驶”的比喻解释适度运动:“身体就像发动机,猛踩油门会烧坏零件,匀速行驶才能跑得更远。”结合人体代谢示意图,她向村民展示“营养是燃料,运动是引擎”的平衡逻辑——过量节食会让代谢变慢,反而更难控制体重。
团队成员为村民大爷健康管理手册 张家乐 供图
“以前总觉得跑步要累到喘才叫运动,现在明白‘小步快走’也能养身!”村民王大爷听完讲解后感慨。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团队还自制了“健康饮食金字塔”海报,用当地常见的食材举例:“糙米比白米饭更有营养,青菜豆腐搭配着吃,比顿顿大鱼大肉更健康。”
点燃乡村活力:“社区广场”变身“活力健身角
槐林镇社区广场是村民日常聚集的地方,却缺乏健身设施。实践团将其改造成“健康实践基地”:改编传统广场舞,加入深蹲、侧步等简单健身动作;设置“趣味运动挑战区”,用竹竿当标尺测量立定跳远距离,用矿泉水瓶做哑铃进行力量训练。
团队成员为孩子指导示范羽毛球反手发球姿势 张家乐 供图
“以前广场就是聊天打牌的地方,现在跟着孩子们跳舞,浑身都热乎!”63岁的李阿姨边跳边笑,“昨天我还教邻居做了个‘膝盖绕环’,说能缓解老寒腿呢!”傍晚时分,广场上音乐声、笑声交织,逐渐成为集科学健身与社区活力于一体的“健康打卡点”。
守护“暖巢”港湾:健康服务送到老人手边
针对槐林镇20余户空巢老人和养老院老人,实践团开展“适老健康服务”。在养老院,段晨曦带领老人练习太极拳:“动作要慢,像摸鱼一样,手腕转圈,肩膀放松。”78岁的张奶奶起初觉得“太麻烦”,练了两周后主动要求加量:“这拳打得我浑身舒坦,比吃保健品管用!”
团队成员为老人讲解健康知识 童欣悦 供图
团队还为老人定制“健康备忘卡”:在灶台贴“煮粥别放太多糖”、在床头贴“睡前泡脚15分钟”,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健康习惯。养老院院长王大姐说:“孩子们不光教动作,还帮老人纠正坐姿,连我们都没注意到的小细节都被他们想到了。”
解码乡村健康:精准调研驱动科学方案
为了解村民真实需求,实践团发放近200份问卷,深入田间地头访谈。“我们干农活弯腰多,腰疼得厉害,能不能教些拉伸动作?”种粮大户刘师傅的话让团队意识到,体力劳动者的健康需求更具针对性。于是,他们专门设计了“农民工拉伸操”,重点放松腰部、肩部肌肉。
团队队长与槐林镇养老机构负责人谈话 童欣悦 供图
在与槐林镇基层单位座谈时,实践团提出“健康出行积分计划”:鼓励村民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积分可兑换运动手环、盐勺等健康用品。负责民政的刘良玉当场表态:“这个想法很实在,咱们镇正打算在农贸市场试点,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注入青春智慧:健康治理良方“金点子”频出
在此次乡村实践活动中,团队不仅积极向村民传递健康知识,提升大家的健康意识,更以青年独特的视角,为乡村治理提出了诸多实用建议。除了创新性地推出“健康出行积分”制度,鼓励村民绿色出行外,他们还提议在社区公园增设“适老运动角”,精心配备防滑垫、缓坡台阶等设施,方便老年人安全锻炼;在村卫生室设立“体重管理咨询站”,由团队成员定期驻点,为村民提供专业的体重管理指导。
实践团与基层干部进行座谈会 张家乐 供图
“以前觉得大学生实践就是走形式,这次看到孩子们真的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很受启发。”槐林镇团委书记刘良玉感慨道。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乡村健康需求,将科学健身理念带到更多基层地区,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童欣悦 田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