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江畲乡的晨雾漫过青黛色的山峦,一支名为“探源析理,药香传薪”的畲族医药文化调研实践团队,已踏入景宁这片孕育着古老医药智慧的土地。在为期七的探寻中,团队成员从展馆到田野,从政策解读到乡村实践,再到社区里的文化传递,不仅触摸到了草药的肌理,更深刻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展馆与药园:立体呈现畲药智慧
走进景宁县人民医院的畲医药展览馆,团队成员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畲药“十一味”整齐排列,每一味药材都承载着畲族先民的生存智慧;绣着凤凰图腾的畲药香囊散发着淡淡清香;骨伤、蛇伤的传统配方手稿字迹古朴,见证着岁月的沉淀。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学习畲药香囊 王忻赟 供图
而在绿意盎然的畲药园里,各类药草生机勃勃,引得成员们频频驻足。“这些药草不只是药材,更是畲族人的生活伙伴。”通过学习,成员们深刻理解了畲族“山上百草都是药”这句谚语背后蕴含的深厚智慧。
政策与探索:助力畲药传承迈入新阶段
拜访景宁县卫生健康局时,李局介绍,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正将畲医药纳入重点发展规划,让口口相传的民间智慧获得现代“身份”。“目前11味畲药已纳入省级规范,但更多民间草药还需要基础性研究来支撑。”
这番话让团队理解了传承背后的严谨:从地方规范到国家药典,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研究数据。
乡村与实践:开辟畲药产业“破圈”之路
在澄照乡金坵村,兰文忠书记向团队讲述了畲药传承曾面临的困境:“以前,畲药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宝贝,这导致不少技艺丢失。”他表示,“真正要让畲医药发扬光大,普惠百姓,必须打破这些壁垒。”
图为团队成员与兰书记合照 陶钰怡 供图
金坵村的破局关键在于“畲养仙草谷”企业。目前,已有20多户村民跟着企业种植药材,近百人在基地务工。村里的黄精被加工成饮片和黄精酒;食凉茶精油不仅能辅助术后康复,还能制成汽车香氛。兰书记感慨道:“以前守着金山银山不知道挖,现在企业带着我们搞加工、做品牌,畲药才算真正活起来了。”
社区宣讲:让畲药香飘向更远地方
带着调研积累的鲜活素材,团队在丽水市莲都区灯塔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畲医药体验活动。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畲药的历史渊源,手把手教居民辨识身体上的各个穴位,分享“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现场互动频频。
最受欢迎的当属畲药香囊制作环节。摊开的药材铺满长桌,薄荷的清凉、艾草的温醇、苍术的厚重在空气中交织,居民们围拢过来,根据团队提供的配方自主搭配:“给孙子做个驱蚊的,多放些薄荷”“我想要安神的,艾草是不是得多加点?”大家一边挑选药材,一边交流用法,指尖翻动间,一个个绣着简易纹样的香囊渐渐成型。社区居民王阿姨举着刚做好的香囊笑称:“这不仅是个香包,更是把畲乡的智慧揣在了兜里。”
图为居民挑选香料制作香囊 陶钰怡 供图
畲药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政策的托举下、在产业的土壤里、在百姓的生活中不断生长的活态文化。当黄精的酒香飘过畲乡的山谷,当艾草的清香走进城市的窗台,这场“探源”之旅,早已写下最生动的注脚——药香不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