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关系你我。今年暑期,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平安中国”社会实践团队以“国安青年行,护航新征程”为主题,深入镇江市多个社区、乡村和中小学校,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暑期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问卷调研、主题宣讲、互动课堂、隐患排查等形式,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青春智慧。
团队将社会调研作为实践的首要任务。7月初至8月中旬,成员们走访了镇江市数十个社区、乡村及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4份,回收率高达92%。
调查显示,不同群体在国家安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中老年群体对电信诈骗的关注度较高,但对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了解不足;青少年群体熟悉网络,但在信息保护与交通安全意识方面仍有短板;部分基层居民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还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具体行动指南。基于此,团队撰写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知行脱节与认知偏差的现实挑战与破解之道》,从“知晓度不足”“防范意识偏差”“行为习惯缺陷”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为进一步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团队在镇江市多地举办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宣讲会,累计覆盖群众300余人次。讲座内容涵盖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等重点领域,并结合身边真实案例进行解读,既有理论高度,又具现实温度。
针对不同群体,团队还开展了“平安知识小课堂”。在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普及防诈骗、防非法集资知识,手把手教他们识别“中奖短信”和“投资陷阱”;在学校,成员们通过趣味问答、模拟演练的方式,为学生讲解食品药品安全与交通出行注意事项;在青年群体中,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醒大家保护个人信息,警惕不良网络诱导。
在调研与宣讲的同时,团队还发起“安全风险随手拍”活动,鼓励居民用手机记录身边的安全隐患。短短数周,共收到有效线索30余条,包括楼道消防设施损坏、部分校园周边交通指示不清等问题,均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并推动整改。
团队还走进高校实验室,调研科研人员的安全习惯。调查发现,部分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如不戴护目镜、不及时清理台面,甚至对应急设备的位置与使用方法不够熟悉。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协助实验室管理人员制作并张贴《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从个人防护、设备规范到应急处理,内容简洁直观,提醒科研人员“安全无小事”。
一个多月的实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社区居民反映,参与过活动后,对防范电信诈骗、网络信息保护的认识显著提升;学校师生表示,课堂活动寓教于乐,让安全知识“听得懂、记得牢”。活动不仅增强了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也让“国家安全观”从口号真正走进了生活。
对团队成员而言,这更是一场深刻的成长之旅。团队负责人吴克磊表示:“国家安全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课题。从社区走访到校园宣讲,我们感受到‘平安建设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的真切内涵。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闪光。”
江苏大学“平安中国”社会实践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与实践地保持长期联系,定期回访跟进安全建设情况,持续探索“精准化”“生活化”的宣传路径。团队还计划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力求在更大范围内发挥青年力量的影响力。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不仅展现了江苏大学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更在基层播撒下安全的种子、温暖的力量。随着越来越多青年投身其中,“平安中国”的宏伟蓝图必将在一代代接力中加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