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古将村,老槐树下笑语阵阵。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团循着“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主线,走进这座明初山西移民建村的古村落,以脚步丈量生态与人文,在与村民“价值共创”中,勾勒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图:实践团于古将村村委会合照
文化挖潜:唤醒千年文脉
实践团以村落历史与文化资源为核心,深入挖掘古将村人文底蕴。在村文化活动中心,成员用镜头记录村民传唱的梆子戏,捕捉非遗文化鲜活瞬间。针对古将村仅存“小车会”传统花会的现状,根据村史馆梳理出秧歌梆子戏曲调、村北古炭窑等文化密码,为村落文化传承留存珍贵素材。
在书法室,成员们结合《古将村赋》,进一步挖掘村庄自然禀赋:北依太行余脉邻居庸关,南靠北运河上游白杨河套,形成天然的景观。联动村南奇石馆,提出“文化+生态”融合思路,将赏石文化融入文创明信片设计,让游客带走古将记忆。此外,实践团还将年产丰富的蜂蜜、曾具知名度的古法卤水豆腐纳入调研,设计“蜂蜜品鉴+非遗手作”体验包方案,推动农产品与文化IP绑定,激活特色产业文化价值。
资源活化:破解文旅痛点
聚焦乡村文旅发展问题,实践团以实地考察与需求收集为基础,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在村民指引下考察林间星空屋,针对其形制别致却因缺乏管理显冷清的痛点,结合古将村文旅规划,绘制“星空屋+山泉”联动线路图:规划在山泉旁增设观景平台,引入“山泉泡茶”体验项目,同步制定星空屋简易管理细则,对接返乡青年参与日常运营,让闲置文旅资源焕发活力。
图:实践团在山泉旁与游客访谈
沿青石板步道上行时,实践团发现古老石刻与北京城区轮廓构成的独特景观,收集徒步游客需求,将增设石刻历史解说指示牌、打造特色打卡点的建议转化为具体方案,丰富步道文旅体验。在交流会上,实践团汇聚村民智慧,吸纳“开设非遗手作课、讲述村庄革命故事”想法,推动村域内外资源联动,构建多元文旅业态。
青春助力:搭建共创桥梁
针对村民文化学习与乡村人才需求,实践团以长效帮扶为目标,搭建共创共享平台。对接高校优质资源,为村民提供文创设计、短视频宣传帮助,协助拍摄星空屋、山泉主题宣传短片,扩大古将村文化影响力。
图:实践团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聚焦文化设施利用率低、青年人才匮乏的痛点,实践团推进“青年创客帮扶计划”:协助村“两委”完善“能人返乡创业倡议书”;提议将闲置房屋改造为“创客空间”,为非遗技艺传承、农产品文创开发提供固定场所。梳理调研收集的需求,形成详实的需求分析报告,并以此为支撑,助力古将村打造可持续的文旅业态。
从村史馆文脉挖掘到文创思路交流,实践团以实干行动为笔,以文旅赋能为卷,践行 “价值共创” 的理念,彰显新时代青年扎根乡村的赤子之心,为古将村山水之美与文化之韵焕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青春动能。供稿人:彭琪、张逸驰、熊小雅、白晶晶、张墨涵、杨成樱、关磐宇、梁锦幸、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