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寻数字权益小队聚焦银发群体的数字困境,开展了一场有温度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扎实的前期筹备和深入的实地调研,系统性地探索老年人数字权益保障之道。
前期筹备阶段,团队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网络。对外联络方面,与资深律师深入交流,从法律视角剖析老年人面临的智能设备操作复杂、维权意识薄弱等困境;与万科怡园敬老院等多个老年社区建立合作,搭建调研平台。文案组通过研读数字鸿沟、智能设备使用障碍等领域的学术文献,构建起全面的理论框架。团队召开12次专项会议,精心设计并优化调研工具,确保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科学性。
实地调研阶段,团队多维度展开工作:
1. 问卷设计注重适老性,采用大字体、简洁语言,覆盖设备使用频率、困难程度、权益认知等维度,为数据分析提供量化依据。
2. 定制化访谈深入挖掘信息:与律师探讨维权难点,与社工交流社区助老举措,全面把握问题本质。
3. 在万科怡园敬老院等场所,团队成员俯身倾听老人们遭遇诈骗、操作智能设备时的真实困境,积累丰富的一手素材。
4. 创新性地与黔首数智育人小队联动,在不同社区开展防诈骗和科技助老主题宣讲,实现调研成果的实践转化。
5. 依托"夕阳再晨"项目,深入智慧养老中心学习,持续完善调研内容,拓展实践资源。
6.与长青青藜支教团合作,将所得经验通过线上支教的形式教授给山区的孩子,推动保障全社会公民的数字权益。
7.深入华清园社区,与多支小队联合宣讲,互相交流经验,为下一步的实践收集建议,同时与多位社工进行深入访谈,进一步收集调研素材。
通过系统性的调研,团队不仅收集到老年人扫码踌躇、面对智能设备茫然等具象问题,更深刻认识到数字鸿沟背后的复杂成因。这些发现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数字权益保障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彰显了当代青年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调研总结阶段,小队成员率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抓住老年人在数字设备使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接入端:高持有率与低使用深度并存
智能手机持有率93.8%,与预调研持平;但5G套餐开通率仅41.7%,13.4%的老人仍停留在4G以下网络。深度使用方面,能独立完成“线上挂号”闭环者不足三成,显著低于2023年全国老龄办同类指标(39%)。
(二)使用障碍:操作复杂居首,心理焦虑加剧
68.4%受访者认为“步骤记不住”,较预调研(56.25%)进一步上升;46.9%抱怨“字太小、按钮太密”,却仅18.8%实际开启系统大字模式;52.4%担心“误触扣费”,数字技术焦虑指数(均值3.82,五分制)显著高于青年对照组(2.15)。
(三)权益受损:骚扰诈骗组织化、精准化
一年内接到诈骗电话或短信的老人占77.9%,其中“冒充公检法”比例最高(34.7%);样本中9人产生经济损失,中位数1.3万元。维权路径单一,仅2人通过“12321”举报,其余均“自认倒霉”或“让子女处理”。
数据昭示:高持有率并未自动转化为高获得感,复杂的操作、无形的风险与匮乏的支持网络,仍在将老年人推向数字生活的边缘。唯有政府、市场、社区与家庭四方协同,持续优化产品适老、强化风险防护、完善线下兜底,方能让每一位银发用户在数字时代“不掉队、不惧骗、不焦虑”。
为了更好地传播老年人数字权益理念,文寻数字权益小队注重视觉设计。队旗以温暖的橙色与黄色为主色调,寓意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陪伴。队徽巧妙融合数字元素与老年人形象,象征着数字时代下老年人的独特地位与需求。此外,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如实用的扇子、精美的钥匙扣等。扇子上印有团队标志、简单的智能设备操作指南以及老年人数字权益宣传标语,既作为调研的纪念品,又成为传播理念的载体。
在信息传播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寻数字权益小队注重平台建设,致力于搭建起一座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团队在公众号、微博、抖音、B 站等多元平台精心构筑线上阵地,各平台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形成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公众号运营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制作并推送多篇深度报道与感悟分享,阅读量和转发量持续上涨。
展望未来,文寻数字权益小队将继续深耕,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工作推动老年人数字权益保护事业向前发展。团队将分析总结实践素材,形成实践报告和具体改进建议手册,同时,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探索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实;与企业合作,促进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更多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培训和权益保护宣传活动。
当历史的列车呼啸向前,文寻团队始终坚信:科技发展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每个群体都不被遗忘。我们愿作时代的守望者,以专业精神构筑制度保障,以人文关怀消弭数字壁垒,让银发群体在智能时代既能安享便捷,更能绽放尊严。这场关于数字公平的温暖叙事,正翻开新的篇章;这份跨越年龄的文明答卷,期待与您共同书写。(李永昊 肖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