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广西师范大学桂蕴薪传·力行致远实践团队走进桂学博物馆,开展以 “了解参观需求,优化教育服务” 为主题的问卷调研活动。团队聚焦公众参观目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效能、服务满意度等核心问题,通过实地问卷收集一手数据,旨在为桂学博物馆提升文化传播质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提供参考,切实将社会实践与文化服务需求相结合。
为确保调研内容全面覆盖关键维度,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反复打磨问卷设计。问卷围绕四大核心板块展开:一是参观目的,设置 “学校组织要求的实践活动”“个人对广西历史文化感兴趣”“课余休闲娱乐”“其他” 四类选项,以明确公众参观动机;二是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效果,针对 “民族团结与融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等五类精神内涵,了解博物馆展示成效;三是教育基地效能评分,采用 5 分制(5 分以下至 9-10 分)评估公众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可程度;四是服务满意度,涵盖讲解服务质量、不足反馈及信息获取渠道等内容,全面收集用户体验意见。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分散在桂学博物馆展厅入口、休息区、文创区等多个区域,面向不同年龄段、学生、家长、游客等不同参观身份的人群发放问卷。发放时,成员主动向受访者说明调研目的,对问卷内容存在疑问的受访者耐心解释,并协助老年群体、低龄学生等操作不便的人群完成填写,最大限度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代表性。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82 份,有效回收率达 94%,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调研数据来看,公众参观目的呈现明显集中化特征:65% 的受访者因 “其他” 原因(含自发文化探索、外地游客打卡等)参观,25% 为 “学校组织要求的实践活动”,8% 出于 “个人对广西历史文化感兴趣”,仅 2% 为 “课余休闲娱乐”,反映出博物馆在非强制性文化需求满足方面具备一定吸引力,但主动文化兴趣驱动的参观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在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方面,不同内涵的展示效果存在差异:“开拓创新、兼容并包的文化自信” 相关评价较高(对应数据 65、75),“民族团结与融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评价中等(对应数据 60),提示博物馆可加强历史人物故事化展示,提升精神共鸣感。
教育基地效能评分结果显示,公众整体认可度良好:50% 的受访者给出 7-8 分(效果良好,有一定收获),30% 给出 5-6 分(效果一般,印象不深),15% 给出 9-10 分(效果卓越,深受震撼),仅 5% 给出 5 分以下(效果不佳,流于形式)。这表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已得到多数人认可,但仍需优化展示形式以提升 “卓越体验” 比例。
服务满意度与不足反馈中,讲解服务评价呈现两极分化:20% 的受访者 “非常满意,讲解生动有深度,受益匪浅”,55%“比较满意,内容准确但略显枯燥”,20% 认为 “一般,缺乏特色,印象不深”,5% 表示 “不满意,内容空洞或存在错误”;而博物馆当前最突出的不足集中在 “教育活动单一,缺乏深度参与的项目”(32%)、“‘说教’味太浓,趣味性和吸引力不足”(27%),“数字化水平低,互动体验项目稀缺” 与 “文创产品缺乏特色,教育功能弱” 均占 17%,“内容更新慢,缺乏时代感和新解读” 占 4%,反映出体验性、互动性服务是优化重点。
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67% 的受访者通过 “学校官网 / 辅导员通知” 了解博物馆,14% 通过 “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抖音、微博)”,10% 为 “朋友或同学推荐”,5%“从未听说,直到本次参观”,“本地新闻或旅游攻略” 提及率较低,说明博物馆在大众传播平台(社交媒体、旅游渠道)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以扩大年轻群体与外地游客的知晓度。
结合调研结果,团队梳理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一是丰富互动体验项目,开发 AR 历史场景还原、广西文化知识答题等数字化功能,降低 “说教” 感;二是强化历史人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短视频故事、讲解员专题讲解等形式,提升人物精神的感染力;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博物馆特色展品介绍、参观攻略,与本地旅游平台合作推广,吸引更多自发参观人群;四是优化讲解服务,组织讲解员培训,增加案例分享、互动提问环节,提升讲解趣味性与深度。
团队成员合照 温馨 供图
此次桂学博物馆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将数据分析、社会调研等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通过与不同人群的沟通,真切感受到公众对广西历史文化传播的需求与期待。团队成员表示,将整理完整调研数据与优化建议,反馈给桂学博物馆相关部门,为博物馆提升文化服务质量贡献青年力量。未来,团队也将持续关注博物馆发展动态,探索更多将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结合的方式,助力广西历史文化 “活” 起来、传下去。(广西师范大学 温馨 蔡培樱 程嘉仪 郑爽 曹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