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农发乌鲁木齐区域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积极创新沙漠治理路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农场实施“治沙返耕”试点项目。将传统“人进沙退”的对抗模式,升级为“沙里淘金”的共生智慧,成功开辟出一条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沙漠治理新路径。
从“一棵草”到“一片绿”:单一植被种植转向生态系统修复
传统防沙治沙多依赖单一耐旱灌木或草方格,虽能暂时固沙,却难以形成稳定、自维持的生态循环。公司突破“为治沙而治沙”的思维定式,选用抗旱耐盐碱的“新冬55号” 沙地小麦作为生态修复“关键媒介”,着力构建“作物—土壤—微生物—气候”协同修复体系。
沙地小麦根系发达,如同天然的“沙土锚固网”,能有效固沙并逐步改良沙地结构。其特定生长周期覆盖了当地强风季,将地表裸露时间缩短4个月以上,从源头减少风蚀。收获后,每亩约300公斤的秸秆全部还田,为沙地提供丰富有机质,激活土壤微生物,加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数据显示,“治沙返耕”试点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从项目初期的0提升至8.5%,肥力提高20%,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增强,初步形成“种植—收获—还田”的良性生态循环。
从“治风沙”到“治水土”:单一要素治理转向多要素一体化
传统治沙常聚焦“止沙”单一目标,忽视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的联动。公司以“沙地小麦”种植为核心,将治理范围扩展至风沙、盐碱、干旱、贫瘠等多重难题,实施一体化统筹治理。
水资源利用方面,公司运用“8横4纵”无膜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较传统漫灌节水40%,小麦需水量仅为传统种植的三分之一。项目保留了“漫灌排碱”的传统技术,播种前通过大水漫灌将耕作层土壤EC值降至作物适宜生长水平,再用滴灌精准供给水肥,既解“渴”又治“碱”。2025年,试点地块冬小麦总产量达 8.3万公斤,其中300亩纯沙地亩产达231公斤,350亩重度盐碱地也实现亩产40公斤的突破,标志着公司沙地多要素统筹治理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从“对抗沙”到“利用沙”:被动防治转向“养防治用”并举
治沙不是终点,让沙地产生持续价值才是关键。公司将沙地视为独特资源禀赋,探索“生态养护—科学防治—合理利用”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公司采用“小麦+豆科绿肥”的轮作休耕制度,小麦收获后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结合免耕覆盖技术,让沙地 “休养生息”,持续培肥地力。依托农田周边防护林网鼓励承租户发展林下禽类养殖,形成“小麦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的高效生态农业循环链,不断延伸沙地资源价值链。经市场调研,试点地块租赁价格每年每亩可达80元以上,通过小麦种植、秸秆还田及植被覆盖,项目区年固碳量约150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下一步,公司将以“治沙返耕”项目为样板,拓展沙化盐碱地治理范围,持续探索沙漠治理与农业开发协同、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价值转化并举、资产运营效能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区域乡村振兴与生态修复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