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产业双轮驱动乡村振兴——中国药科大学“星光药途”实践队

2025-09-01 12:28:1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既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宏大愿景,也寄托着共同富裕的民生期盼。实现这一目标,让乡村保留自然之美;同时,要紧扣“五个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既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宏大愿景,也寄托着共同富裕的民生期盼。实现这一目标,让乡村保留自然之美;同时,要紧扣“五个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正以挺膺担当的姿态,用专业知识破解乡村发展难题,以实际行动搭建服务基层的桥梁。

2025年8月21日,中国药科大学“星光药途”实践队的36名队员,怀揣着对乡村的深情与对专业的热爱,深入云南省普洱市的芒坝鹦鹉寨与大歇场,以课堂所学为基石,以“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为指引,书写着青年以生态守护与产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篇章。

生态守护:科学调研筑牢绿色根基

密林深处,探幽寻趣,数据记录,护佑生灵。

“星光药途”团队将生态保护视为实践的核心,以科学调研与专业行动,为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守护贡献青春力量。抵达当日,队员们与保护区干部及村民深入交流,系统掌握了保护区的生态格局与物种资源,明确了“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协同”的调研方向。次日凌晨,观鸟行动启动,队员们成功捕捉到大紫胸鹦鹉等珍稀鸟类的灵动身影,让自然之美定格于观测记录。

密林科考中,队员们紧随护林员脚步,布设红外相机,学习科研监测技巧,体会生态守护的艰辛与价值。

鸟塘观测时,他们细致追踪鸟类活动轨迹,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坚实数据支撑。此次调研,不仅是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深度体验,更是青年践行时代责任的生动写照,筑牢了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文明的信念。

乡村振兴:产业与文化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深耕,谋富之路;文化挖掘,焕新之颜。

团队围绕乡村振兴要求,针对鹦鹉寨、大歇场两地特色精准施策,为乡村发展找方向、谋思路,切实将行动与乡村振兴的核心部署紧密结合 —— 既紧扣 “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生态旅游等新业态” 的发展方向,也践行 “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让农民在增收致富中增强文化自信” 的要求,从大歇场的马帮文化、木刻非遗传承,到鹦鹉寨的生态保护理念传递,让产业发展与文化赋能同频共振,真正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在鹦鹉寨,队员们聚焦生态资源转化,利用大紫胸鹦鹉及生物多样性优势,开发生态研学项目,出版科普手册,拍摄科考纪录片,将生态知识以精美形式呈现给大众,提升科学考察类产品的价值,吸引生态爱好者。同时,推出特色主题周边产品,打造特色品牌,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大歇场,团队以“产业+文化”双轮驱动。产业上,深入咖啡基地,梳理咖啡全流程,建议打造大歇场咖啡品牌,融入当地风土人情,借“茶马古道+咖啡”故事提附加值,联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文化上,挖掘马帮文化与绝版木刻非遗,设计文旅路线,实现产业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让大歇场成为产业活力与文化韵味并存的旅游胜地。

青年担当:实践行动诠释时代使命

实践中的挑战,是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淬炼场。

上茶山时的黄泥,是大地赠予的成长勋章,让城市学子读懂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踏在泥泞里、扎在土地上。聊民生时的沟通,是基层教会青年的初心语言,让“以人民为中心”从课本概念变为躬身实践。

实践的落幕,是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长河的新起点。

队员们持续关注鹦鹉寨的观鸟资源宣传、牵挂大歇场的路灯改善,这份“放不下”的牵挂,超越了实践任务本身,是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实写照,是短期实践向长期责任的升华。在云南的山村里,青年们完成了专业知识到服务能力的转化,实现了“小我”成长到“大我”担当的蜕变。

这份扎根云滇的经历,是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的生动缩影。当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出课堂、走进乡村,把青春的脚步踩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把奋斗的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青春的力量便会化作推动共同富裕的涓涓细流,化作守护生态文明的坚实屏障,化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鲜活、最有力的青春注脚。他们深知:青山更翠、乡村更美,是一代青年与乡村共生共荣的承诺;青春的价值,在于把自己的光和热融入祖国发展的壮阔征程,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上,绽放出最绚丽的模样。

李余乐 汪子涵 柳安卿 刘天昊 张耕图 黄鑫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