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营小店很辛苦,但每一分收入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看到顾客满意地离开,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这个是不少创业者的念想,也是十三年前谭正权怀里揣着的初心。当年他和妻子精挑细选,最终在武汉东西湖区金湖苑小区安营扎寨,盘下临街门面开起便利店,把对日子的期盼牢牢系在了这方小铺里。
开荒时:守得住底气,改得了法子
刚到金湖苑那几年,新小区入住率没起来,门口鲜少有人影,店里生意像摊温吞水。可谭正权认一个理:“只要肯当‘开荒者’,肯琢磨,人总会慢慢聚过来。”
那时的他,不折不扣是个“新手”——商品杂乱无章地摆放,库存数目模糊不清,营销手段更是无从谈起。后来小区住户渐渐多了,别家店慢慢热闹,他这儿却没见起色。急归急,他没犯愁,转头就往周边老便利店跑,拉着老板问陈列窍门,记门店布局怎么顺,回来就对着自家货架调:零食按品牌归整,日用品放顺手的矮柜,临期商品单独做特价区。他还咬咬牙重新装修了店面,墙面刷得亮堂,地面拖得清爽,进店的人果然多了,业绩跟着一点点往上爬。
顺势时:抓得住机遇,扩得了格局
21世纪10年代,批发生意正火,街坊邻里常来问“能不能多拿点货便宜卖”。谭正权盘算了几句:小区周边小商超、小摊贩不少,批发或许是条路。他干脆扩了门面,把后半间改成仓储,添了批发业务,还雇了俩店员搭手。
那段时日,他自晨曦微露至夜幕降临,不停地卸货、盘点、记录,忙得不可开交,却总带着笑意:“虽然忙碌,但看到货物如流水般被售出,心中满是安稳。”一边跟着老批发商学库存管理,一边把零售的熟客变成批发的常客,一守一扩间,店里的流水一年比一年厚实。
逆势时:扛得住难处,暖得了人心 谁料市场环境突变,由于城建改造,小区周边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店门不得不暂时关闭。没了收入,房租、工资却得照付,谭正权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第二天一早,他换上志愿者马甲——“店开不了,总不能看着街坊们为难。” 他紧随社区工作者的步伐,穿梭于小区的每个角落,为老人采购生活用品,为有需要的家庭送去物资包,日复一日,从晨光初现至夜幕降临,双手因劳作而磨出了厚茧。但小区里无人不知“禾泽副食”的谭老板。恢复营业那天,不少居民特意绕到店里:“谭师傅,你帮我们那么多,以后买东西就来你这儿!”他这才更明白:便利店的“便利”是基础,“人情”才是根本。
常变时:跟得上脚步,拢得住初心
这两年实体店不好做,店员陆续走了,谭正权琢磨着撤了批发业务,回归零售;见年轻人爱扫码下单,又在去年给店铺做了亮化升级,添了线上接单、线下送货的服务。
中间和妻子为“改不改”拌过嘴——妻子怕折腾,他坚持“不变就跟不上趟”。俩人窝在店里盘算成本、琢磨街坊们的新需求,最后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图为谭政权跟妻子商量店铺发展)
在烟草公司客户经理陈丹的“助攻”下,老谭玩转了“知音通”操作系统,他的小店一步步从老派便利店蜕变成了新潮的智慧终端!如今店里焕然一新,亮亮堂堂,透着科技范儿。老主顾进门亲热地喊“谭哥”,年轻人扫码取货时也忍不住夸一句“老板真懂行!”社区小店那份暖暖的烟火气,混着新模式的活力劲儿,让这里比十三年前更温馨、更招人喜欢。
(图为客户经理陈丹指导谭政权操作系统)
社区便利店的营生,看着是柴米油盐的小生意,实则藏着“守”与“变”的细水长流的真功夫。谭正权守着街坊邻里的那份情,跟着日子的脚步变花样。这十三年,早把小铺子熬成了小区里离不开的“老熟人”,也把自己的日子经营得踏实又热气腾腾。(陈丹 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