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专家”到产业领航者

2025-08-29 11:21:2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1979年10月出生的郎雪飞,正以“人才”为笔,在乡土间书写产业振兴的答卷。从货运司机到新型职业农民,从技术摸索到行业标杆,这位省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1979年10月出生的郎雪飞,正以“人才”为笔,在乡土间书写产业振兴的答卷。从货运司机到新型职业农民,从技术摸索到行业标杆,这位省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张掖市行业骨干人才,用十三年深耕将苜蓿草种成“黄金草”,用产业链思维串联起农牧民的致富路,以持续创新的魄力让“人才红利”在祁连山下绵延。

破茧之路:以人才洞察力锚定产业新方向

2013年的盛夏,一辆满载梦想的货车驶进明花乡前滩村。34岁的郎雪飞毅然告别了在酒泉经营多年的物流公司,带着妻子和全部积蓄回到家乡。这个曾经在新疆油田跑了9年货运、在酒泉拥有稳定事业的牧区小伙,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朴素的愿望:“我要让家乡的土地长出金疙瘩,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时的明花乡,传统农牧业深陷“生态退化、效益低迷”的困局——十几万亩玉米、小麦仅能以初级产品售卖,农牧民增收乏力。郎雪飞敏锐地捕捉到苜蓿草产业的潜力——这种既能防风固沙又富含蛋白的牧草,在西北大地正悄然兴起。他跑遍陕西、内蒙古的牧草基地,反复比对数据:苜蓿草既能固沙护生态,蛋白含量达标的优质草每吨售价更是普通经济作物的3倍。这一发现让他笃定:“就做苜蓿!”面对家人的担忧和村民的质疑,他掷地有声:“我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失败了算我的,成功了大家一起干!”2013年6月,他注册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盛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10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在质疑声里播下第一颗苜蓿种子。

拓荒之举:以人才攻坚力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光有种子还不够,得让技术当‘领头雁’。”作为肃南县特色种植产业专家服务团成员,郎雪飞深知技术是产业的根。创业初期,他就盯上了牧草种植“用工难、效率低、损耗大”的行业痛点——传统人工收割每亩成本超200元,损耗率近15%。他带着团队泡在田间算数据、赴外地看设备,最终独创“牧草收割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筹资2000余万元购置割草机、打捆机等75台(套)设备,制定本地化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将种植、施肥、收割、转运等环节全部纳入机械化流程。效率的跃升立竿见影,机械化作业让每亩成本降至80元,损耗率压减至5%以下,生产效率提升4倍。2020年他牵头组建专家科研工作站,特聘3名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驻站研发,专攻高蛋白紫花苜蓿改良。经多年迭代,合作社产出的苜蓿干草蛋白含量稳定在22%以上,相对饲喂价值(RFV)达220,远超行业优级标准。他还注册“百裕盛牧”商标,用“质量优先”打响品牌,4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正是他技术攻坚的鲜活注脚。为适配业务拓展,他创新“公司+合作社”模式,注册肃南县百盛现代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22年在玉门市创办裕盛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如今,百盛公司是肃南县农业类规上企业、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裕盛农机合作社更从市级示范社一路进阶,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这些资质,是他以人才之力推动产业升级的硬证明。

跨域拓土:以人才格局力延伸共富链条

2019年,随着“百裕盛牧”的订单排到半年后,郎雪飞发现了新难题:本地牧草产能已跟不上客户需求。“不但不能让供应链卡脖子,而且要让好模式惠及更多农民。”他带着团队跨省考察,最终锁定一处牧草种植基础好、却因收购价偏低让农户犯愁的区域。

“我是农民起家,知道每一分收入的分量。”他当即决定:当地收购价每吨比其他商户高20-50元!这一举措让当地农户年均增收5000-10000元。截至2024年底,相关公司在此累计收购苜蓿草10万吨,带动当地种植户全链条嵌入产业,常年雇佣10名本地员工,季节性用工超50人,戈壁滩上渐渐响起增收的笑声。

2024年,面对牧草、乳业行业下行压力,郎雪飞又一次展现人才的战略眼光:投建万头肉牛(有机)综合养殖基地。这个总投资3亿元的项目,规划建设牛舍17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1.4万平方米,截至2025年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0万元,存栏量将达4500头。牛场运营后,40余个岗位优先安置当地百姓,“家门口就业”让农牧民不用再背井离乡。他还琢磨着“寄母还犊”“托管代养”新模式,要让肉牛品牌叫响,让共富的链条越拉越长。

迭代升级:以人才前瞻性筑实产业根基

回到肃南明花乡,郎雪飞始终记挂着那片农田——十几万亩玉米、小麦因无加工企业,常年困在“初级售卖”的低附加值环节。2025年4月,他推动百盛公司与肃南农投公司合作,投建1500万元的现代饲草种业提升项目,核心是建设玉米压片烘干厂,预计今年年底投产。

这个项目藏着他的“闭环思维”:与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采用国内最先进工艺,配备高精度电子配料系统等设备,投产后年烘干玉米15万吨、生产压片玉米10万吨,产品直供养殖企业。“这不仅是建个厂,是要把‘种植—加工—养殖’串成圈。”他算过一笔账,项目年利润可达600多万元,而公司2022年产值已破1.1亿元,新项目将让产业链“咬合”更紧。项目将带动500多农牧户、29家经营主体嵌入链条,受益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还能新增一批就业岗位。从苜蓿到肉牛,从种植到加工,郎雪飞用一个个项目,把“人才”的前瞻性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如今,郎雪飞的书架上,一排荣誉证书静静陈列,见证着他扎根乡土的坚实足迹:2021年肃南县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张掖市科技特派员、2023年张掖市劳动模范、“乡村振兴带头人”、张掖乡村工匠技能大赛一等奖……这位深耕田野的产业人才,始终以技术为笔、以担当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执着耕耘。他心中始终镌刻着一份承诺:“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蓬勃生机,让每一位乡亲都共享发展红利。”这不仅是郎雪飞交出的“人才答卷”,更是新时代新农人用奋斗书写的动人逐梦篇章。(王涛)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