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火照初心:三下乡实践中的土陶非遗探寻之旅

2025-08-28 14:29:0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2025年7月13日至27日,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赴吐鲁番市、哈密市中华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踏上了一段与黄土对话、与匠心同行的旅程。实践团成员们在探访中触摸新疆土陶的千年传承脉络,深刻感悟文化根脉与匠人精神,用215

2025年7月13日至27日,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赴吐鲁番市、哈密市中华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踏上了一段与黄土对话、与匠心同行的旅程。实践团成员们在探访中触摸新疆土陶的千年传承脉络,深刻感悟文化根脉与匠人精神,用2153公里的脚步践行着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与守护。通讯员 刘丽锦 任纪茹 王哲

古窑寻踪:在碎片里拼凑时光的密码

7月14日清晨,托克逊县的戈壁滩刚被阳光镀上金边,我们已跟着土陶市级传承人何宜江师傅的车驶向红河谷古窑址。到达目的地后,团队迅速分工:5名队员负责用GPS定位窑址坐标并绘制简易地形图,3名队员携带卷尺、放大镜等工具测量陶片尺寸与纹饰间距,剩下的人则按区域划分捡拾陶片,并用密封袋分类封装。

斑驳的窑壁像被岁月啃噬过的礁石,黑褐色的烧痕记录着无数次陶火升腾的温度;散落的陶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有的带着绳纹装饰,有的还能辨认出器皿的弧度。“这些碎片可能是清代的,也可能更早。”何师傅蹲下身拾起一块边缘光滑的残片,“我的师傅热依木·玉苏甫说,他年轻时在这里烧窑,一窑能出上百件土陶。”

当一块带着孩童手印的陶片被发现时,负责记录的队员立刻拍照存档,并在笔记本上标注“陶片编号H-027,带明显指纹印记,推测为制作时孩童触碰所致”。何师傅看着我们严谨的操作,赞许地说:“你们这样细致,这些老物件才能真正‘说话’。”

离开红河谷时,我们共收集到137块陶片,整理出5页详细的田野记录。回望那座半掩在黄土中的窑址,大家真切感受到:历史研究不仅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亲手触摸岁月痕迹的实践。

工坊问道:在师徒相授中看见传承的温度

7月15日,我们在克尔碱村见到了热依木·玉苏甫师傅。团队提前准备了维吾尔语翻译手册,还特意安排1名懂基础维吾尔语的队员负责沟通。到达后,队员们先帮师傅打扫工坊卫生,清理散落的陶泥,接着搬来桌子搭建临时工作台,准备记录老人的制陶步骤。

“揉泥要像给孩子揉肚子,得让力气慢慢渗进去。”热依木师傅说着,粗糙的手掌按在陶泥上顺时针转动。我们围在四周,两人一组分工协作:一人用摄像机全程录像,一人手持秒表记录每个步骤的时长,还有人专门记录老人的口述要点,哪怕是“揉泥时要听‘沙沙’声判断干湿”这样的细节也不放过。

当尝试模仿拉坯时,队员因力度控制不好导致陶坯坍塌,老人笑着拍拍队员的肩膀,重新演示。我们趁机提出疑问:“拉坯时手腕倾斜角度有讲究吗?”师傅用手比划着“30度”,队员们立刻掏出量角器验证,并用红笔在笔记上画出示意图。

下午,我们帮师傅整理工作室的存货,将50多个成品陶罐按器型分类,测量高度、口径等数据并录入表格,还为每件作品拍摄标准照。师傅笑着说:“有你们帮忙,这些罐子总算有‘身份证’了。”

政策护航:在多方支持中传承文化

7月17日,实践团在托克逊县夏镇色日克墩村,探访当地土陶非遗传承现状,与村书记沙塔尔・巴哈依、市级非遗传承人何宜江深入交流,见证这门传统技艺在政策支持下的规模化传承探索。

在何宜江的制陶工坊内,泥土清香伴着各式土陶成品的质朴之美扑面而来。谈及与土陶的结缘,何师傅感慨道:“是政府对非遗传承的支持,让我在四十多岁时找到了人生意义。”他从揉泥、拉坯等基础学起,如今已熟练掌握完整制陶技艺。现场,他演示了关键工序——揉泥需反复按压确保均匀,拉坯则要精准控力塑造器型,队员们也上手体验,感受泥土在指尖成型的奇妙。对于未来,何师傅计划引入机器生产扩大规模,让更多人接触这门手艺。

实践团还与村书记就土陶文化发展深入交流,了解到村里正依托土陶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项目。据介绍,土陶体验馆主体场馆已搭建完成,资金来自政府专项扶持与村集体自筹,目前正添置工具和展示柜。“我们计划通过体验课、非遗讲座吸引游客,”书记表示,项目虽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宣传不足及传统与市场平衡等挑战,但已规划将其纳入乡村旅游线路。

此次探访中,实践团不仅近距离感受了土陶技艺的魅力,更看到色日克墩村在政策护航下,以“政府扶持+集体参与”模式推动非遗产业化的努力——从工坊传承到“一村一品”项目,土陶这门老手艺正逐步成为乡村发展的“金名片”。

创新破局:让老手艺在新时代长出新枝丫

7月20日,高昌区亚尔镇铁热克勒克村的董远甫师傅工作室里,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土陶文创实验室”活动。

上午,队员们带着提前设计的10套新疆元素图案模板,与董师傅一起讨论陶器的创新设计。在交流讨论时,当看到作品“石榴共筑梦”,众人眼前一亮。这组石榴土陶,巧妙将中国地图轮廓与石榴形态融合——裂开的石榴处,地图内满是石榴籽 。董师傅介绍,创作灵感源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新疆特色水果石榴,寓意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队员们围绕其展开创新探讨,学设计的队员提出,可提取石榴及地图元素,转化为更简洁的陶坯纹饰,让民族融合与新疆特色,借土陶这一老手艺,在新时代以更生动的文创形式“长”出新枝丫,让传统土陶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在当下传播。

下午实践中,团队分组推进:一组调试陶土配方,探索红黏土与沙子比例对硬度影响,为这类特色文创作品的材质稳定做实验;二组在素坯模拟“石榴共筑梦”相关纹饰,验证设计落地可能;三组拍摄制陶流程,为后续宣传、记录传统与创新融合过程留存素材,让老土陶手艺,因民族文化与创新设计的融合,焕发出贴合新时代的活力 。

文脉溯源:从历史长河里打捞土陶的记忆

7月25日,哈密市民俗研究院的王彦荣院长接待了我们。团队提前准备了15个调研问题,涉及新疆土陶的历史脉络、不同地区的技艺差异等。王院长的办公室陈列着十多件珍贵的土陶藏品,大家按分工轮流近距离观察:学历史的队员用标尺测量纹饰间距,在笔记本上绘制纹样拓稿;摄影专业的队员架起微距镜头,捕捉釉面开片的细微纹理;还有人打开录音笔,同步记录王院长的讲解——“这种钴料来自于阗,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在哈密窑址也发现过类似矿料”。

交谈中,队员们结合连日来的田野调查数据,提出建立“新疆土陶传承人数据库”的建议。数据库不仅要收录传承人基本信息,还要特别标注每个人擅长的器型、独门技法,甚至包括收徒的语言偏好和教学风格。王院长对此十分认可,当即协调了三位研究员对接,实践团也主动承担起传承人的信息采集任务。

归途有感:带着陶泥的温度继续前行

这十五天,我们不只是记录者,更被土陶的温度焐热:从对着陶片不知如何下手,到能精准分类标注;从拉坯时的手忙脚乱,到能协助师傅完成简单器型;从对非遗保护的纸上谈兵,到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份触感会一直提醒:守护文化,要真蹲实驻的耐心,更要成为传承链上坚实一环的决心。

车窗外的戈壁剪影渐淡,掌纹里的陶泥印记却愈发清晰。团队已定下约定:返校后持续完善土陶数据库,在校内筹办非遗土陶成果展。因为我们懂得,三下乡的句点画下处,正是文化传承接力赛的新起点。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