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物件啊,哪一件都藏着荆紫关的日子,咋能让它们就这么‘沉默’下去?”范玉清一边细心擦拭这一件斑驳的古玩,一边对游客徐徐道来。在河南省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淅川县荆紫关镇,明清古街的青石板路旁,这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正守着他出资打造的观园博物馆,在烟火气息中传承生根。
困局:守护文脉的执着与生计的压力
观园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范玉清与家乡的羁绊。有家中几代人传下的旧物,也有他几十年来走街串巷遍访乡邻收集的民俗器物:磨平了棱角的石磨曾碾过无数个丰收的秋日,针脚细密的绣片藏着旧时女子的巧思,泛黄的旧书里记着荆紫关的过往,馆里上百件沉默的“老伙计”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他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让更多人透过这些老物件,触摸到家乡的历史脉搏。
可理想照进现实时,却难免遇阻——博物馆虽因古香古色获人称赞,但精心陈列的藏品未能引来太多驻足的游人;为了支撑文玩古物的日常维护开支、缓解生计压力,2022年,他在博物馆旁开了家便利店,却也只是勉强维持运转。那段日子,守护文脉的执念与现实生计的重量,像两根绳子紧紧拽着他的心,让他看着馆里沉默的“老伙计”,满是无力。
转机:自发觉醒的 “破局” 思路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范玉清总在琢磨:为啥这么多游客路过,却鲜少有人走进博物馆?他看着偶尔到便利店买水的客人,喝完便匆匆离开,从没人留意过通往博物馆的指示牌;也见过零星专程来寻古的人,看完展品便转身离去,连多待片刻的念头都没有。“难道博物馆和游人之间,就隔着一道迈不过的坎?”范玉清困惑不已。
某个傍晚,他守着闭馆后的博物馆,看着窗外往来的人影突然醒悟——不是游客不想了解文脉,而是自己没找到把“看”与“留”连起来的好办法。要是能让便利店成为博物馆的“引路人”,让博物馆成为便利店的“留客亭”,把“看”和“歇”、“买”和“品”连接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范玉清瞬间明白了症结:他的博物馆和便利店,就像古街上两个缺少连接的孤岛,只要架起桥来,就能变“天堑”为“通途”。
蜕变:巧思搭桥,“观园”焕新
范玉清立刻行动起来,在南阳市烟草公司淅川县分公司客户经理陈雨的帮助下,将“连接”思路化为具体实践:范玉清重新梳理了博物馆的展品,将几件承载家族记忆、故事性强的家传老物件置于更醒目的位置,还特意写下文字解说,讲述物件背后的小故事;同时,他也进一步发掘博物馆本身的美——雕梁上的花鸟图案、画栋里的历史纹样,都是珍贵的“活展品”。原本“沉默”的老物件,因为有了故事的加持,渐渐有了吸引力;馆内的飞檐翘角,也成了游人镜头里的新焦点,老物开始焕发新颜,藏品也平添了几分魅力。
而便利店收银台旁立起一块古朴的木牌分外吸睛:“凭本店任意消费小票,免费参观观园博物馆”。一瓶水、一包淅川特产,就成了打开当地民俗文化历史之门的钥匙,以“消费通文脉”引客人纷至沓来。便利店靠窗的角落被精心打造成了“观园文化角”:舒适的桌椅、免费的热水和充电插座,墙上点缀着荆紫关的老照片和简介,小桌上摆放着博物馆藏品图册和周边景点地图,让这里成了游客逛累后自然而然的驻足点,用“歇脚品文化”留住游客的心。
与此同时,变化在悄然间发生。买水的游客抬头看到木牌,抱着“顺便看看”的心态拾级而上,往往被那些承载岁月的老物件和民俗文物的古色韵味深深吸引。专程来参观的游客,结束观赏后在文化角小憩,翻翻图册,喝口水,离开时常常顺手带走些特产。原本割裂的空间,因为“消费即钥匙”、“歇脚即品读”的巧妙设计,被自然、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闭环。
新生:传承有依,沃土生花
如今走进观园博物馆,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融合魅力:便利店的日常烟火里,氤氲着历史文化的馨香;博物馆的静谧沉淀下,连接着市井生活的便利。游人顺着提示走进馆内,或驻足在带故事的家传物件前静静聆听,或举着相机拍摄精巧建筑与,偶尔还会和范玉清聊起荆紫关的旧时光。“以前是守着‘宝贝’发愁,怕它们被岁月遗忘;现在看着游人愿意了解这些老物件,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心里比啥都踏实。” 范玉清笑着说,馆里的“老伙计”们,终于真正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不再是角落里沉默的展品。而他这份对乡土文脉的深情守护,也在店铺良性的运转中找到了坚实的依托。
范玉清和他的观园博物馆
在千年荆紫关古街的烟火气里,范玉清和他的观园博物馆,写下了一段别样的传承故事。这里没有象牙塔的孤高,只有市井间的温度,当老物件与游人的目光相遇,当乡土记忆通过解说传到游人耳中,这座小小的博物馆便超越了自身的物理存在,更成为了承载荆紫关文脉的“灯塔”。它照亮了游人触摸乡土记忆的路,也让范玉清的传承梦想有了扎根的沃土。那份对根脉的坚守,在烟火气中悄悄生根、发芽,既滋养着守护者的初心,也温暖着每一个驻足的旅人,让古街的文脉在新时代里,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刘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