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不应该只有诗和远方,更应该有祖国和边疆

2025-08-27 13:25:0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歌词曾击中无数青年的心灵,成为一代人追逐理想的精神注脚。诗与远方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无可厚非,但当“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青春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歌词曾击中无数青年的心灵,成为一代人追逐理想的精神注脚。诗与远方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无可厚非,但当“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青春的标配,当“逃离北上广”演变为对现实的消极回避,我们不得不思考:青年的生命坐标,是否该有更厚重的刻度?祖国的边疆大地上,那些风雪戍边的战士、扎根荒漠的科研人员、俯身乡土的支教老师,正用行动书写另一种答案——青年的成长,不能只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更该有家国大义的担当;人生的舞台,不该只局限于眼前的方寸,更应延伸至祖国最需要的远方。

一、走出“精致利己”的迷思,在边疆读懂“大我”的分量

社交媒体上,“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等标签的流行,折射出部分青年的精神困境:当个人奋斗被简化为“房车存款”的数字游戏,当人生价值被窄化为“网红打卡”的流量竞赛,青春便在精致利己的泥潭中逐渐失重。新疆塔城的草原上,27岁的援疆干部李涵却走出了另一条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他,放弃了投行的高薪offer,主动申请到边境团场工作。初到牧区时,语言不通、风沙扑面,他曾在深夜对着星空迷茫——那些曾经背诵的诗行,此刻竟不如牧民递来的一碗热奶茶实在。

三年后,当李涵带着牧民种植的特色作物走进电商直播间,当他设计的“边境风情旅游线路”让哈萨克族毡房迎来第一批游客,他终于懂得:比“个人成功学”更动人的,是让自己的努力成为别人生活的光。在西藏墨脱,“90后”医生次仁曲宗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这个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藏族姑娘,拒绝了城市医院的挽留,回到家乡成为县医院第一个妇产科医生。墨脱曾是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为了抢救难产孕妇,她曾在暴雨中徒步翻越海拔四千米的雪山,用背包背着手术器械在泥泞中跋涉。当新生儿的啼哭在峡谷中响起,她身上的泥点与汗水,比任何精致的妆容都更闪耀。

这些青年的选择,撕开了“远方即享乐”的认知迷雾。边疆的风沙不会为任何人的“诗意”让步,却会为真诚的付出加冕。在这里,“大我”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牧民帐篷里一盏亮至深夜的灯,是戍边哨所里与星辰为伴的岗哨,是戈壁农田里迎着烈日生长的幼苗。青年在边疆经历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坚守,都是对“精致利己”的反叛,都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原来比个人得失更重要的,是成为让祖国安宁、让同胞幸福的“重要少数”。

二、打破“边疆即蛮荒”的偏见,在热土看见时代的机遇

提及边疆,不少人仍会联想到“偏远”“落后”“艰苦”等标签,仿佛那里只是需要被同情的“远方”,而非可以扎根的热土。这种认知早已与现实脱节。在内蒙古阿拉善,“00后”大学生王磊用无人机在沙漠里“作画”——他操控的设备并非用于航拍美景,而是精准播撒草种。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年轻人,带着团队研发的“沙漠生态修复智能系统”,让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网格状的绿洲。他的抖音账号里,没有网红景点的滤镜,只有草方格在风沙中倔强生长的延时摄影,却吸引了百万粉丝关注。

在云南瑞丽,中缅边境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里,一群“95后”创业者正忙着打包发往东南亚的包裹。缅甸姑娘昂觉梭和中国小伙张宇合伙开的美妆店,通过直播带货把云南的鲜花饼、缅甸的翡翠卖到了全国。“这里不是地理的边缘,而是商机的前沿。”张宇的话道出了边疆的新面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边疆不再是政策辐射的“末梢”,而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不再是资源匮乏的“洼地”,而是生态、文化、区位优势集中的“高地”。

这些变化背后,是一代代青年的开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的拓荒者用镐头开垦出万亩良田;八九十年代,深圳的创业者用胆识搭建起改革的试验田;今天,边疆的青年正用智慧与科技,在这片土地上播种新的希望。在青海三江源,生态管护员索南达杰的女儿卓玛,接过父亲的望远镜,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着藏羚羊的迁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农人”李媛把物联网技术引入棉田,让机械化采摘率提升到98%。他们证明:边疆的“艰苦”,恰恰是创新的“沃土”;这里的“偏远”,反而是实现价值的“捷径”——当城市的赛道挤满竞争者时,祖国的边疆正等待着敢为人先的开拓者。

三、超越“浪漫化想象”的虚妄,在坚守中淬炼成长的真金

“到边疆去”的口号,曾激励过几代人,但今天的青年需要的不是一时冲动的热血,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有人把边疆生活想象成“策马草原、放歌高原”的浪漫画卷,却忽略了其中的艰辛与琐碎。在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哨所,战士们要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站岗,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在新疆且末,治沙人要日复一日地重复“扎草方格”的动作,一年下来手上的老茧比沙漠里的石头还硬;在四川大凉山,支教老师要先学会用柴火烧饭、用扁担挑水,才能走进课堂。

这些真实的边疆生活,击碎了“诗与远方”的滤镜,却淬炼出更坚韧的青春。魏德友,在新疆塔城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守边50多年,他和妻子刘景好住过地窝子、喝过硬水,却用脚步在边境线上走出了一条长达20万公里的“巡逻路”。当被问及是否觉得辛苦,老人笑着说:“守着这里,国家就安心,家里就踏实。”这种朴素的信念,正是边疆青年的精神底色——他们不是不懂得享受,而是选择了更有重量的人生;不是没有能力逃离,而是认定了“坚守本身就是意义”。

年轻的援疆教师马晓丽,曾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第一次站上讲台,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突然明白‘远方’不是逃离的目的地,而是需要抵达的责任场。”她教的学生中,有个叫阿迪力的男孩,父母在边境放牧,常年见不到面。马晓丽便每天放学后给他补课,周末带他去县城图书馆。三年后,阿迪力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内高班,临走前他给老师系上一条自己编织的彩绳:“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回来教更多的弟弟妹妹。”这便是边疆的传承——青春的力量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像雪山融水般,汇入江河,滋养出更多希望。

四、在“双向奔赴”中书写答卷,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

有人说,青年选择边疆是“牺牲”,但在那些扎根边疆的人看来,这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祖国需要青年的担当,青年也需要祖国的沃土来滋养。在甘肃酒泉,参与“东风航天城”建设的“00后”工程师们,在戈壁滩上见证着火箭发射的壮丽。他们中有人曾是追星族,如今却成了“追火箭的人”;有人曾为情感受挫而迷茫,如今却在仰望星空时找到人生的坐标。“在这里,每天都觉得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在黑龙江黑瞎子岛,年轻的生态保护队员们正守护着这片回归不久的国土。他们用红外相机记录着东北虎的踪迹,用数据分析着湿地的变化,把青春的足迹印刻在祖国的最东端。队员王浩说:“以前觉得‘爱国’很抽象,现在每天巡护时看到界碑,就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为了什么。”这种与土地相连的踏实感,是任何“诗与远方”的浪漫都无法替代的。

更动人的是,边疆也在回馈着青年的付出。在广西崇左,参与跨境扶贫的大学生团队,不仅帮助壮族乡亲们卖出了砂糖橘,自己也成了农业电商的专家;在宁夏西海固,支教老师们不仅改变了山区孩子的命运,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找到了教育的初心。就像老知青们常说的:“我们以为自己在支援边疆,到头来发现,是边疆教育了我们。”

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情燃烧,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践行,变的是表达方式,不变的是青春的担当。那些在边疆奋斗的青年,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的风景里,而在为理想拼搏的汗水里;真正的远方,不在逃避现实的路上,而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是活成精致的“孤岛”,而是成为连接家国的“桥梁”。当更多青年走出“诗与远方”的小天地,走向祖国和边疆的广阔舞台,他们会发现:那里有更壮阔的风景,更厚重的人生,更值得用一生去书写的诗篇。因为,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最动人的诗行;边疆的每一缕晨光,都在照亮青春最该抵达的远方。

延边大学   赵兴艳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