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湖南省永兴县鲤鱼塘烟叶收购站已渐渐苏醒。56岁的崔戊平推着满载金黄烟叶的三轮车,在晨光中缓缓驶向收购点。这是他种植烤烟三十多年来最期待的一个收购季——在经历了家庭变故、技术困境和房屋破旧的艰难岁月后,这位老烟农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从“愁眉不展”到“笑逐颜开”
“崔大哥,今年烟叶成色不错啊!”收购站的技术员老远就认出了崔戊平。确实,他车上的烟叶片片金黄,油分充足,与往年那些因管理不善而发青发黑的烟叶形成鲜明对比。
谁能想到,就在半年前,崔戊平还是当地有名的“困难户”。91岁高龄的母亲常年需要药物维持;刚大专毕业的女儿在外打零工勉强糊口;上初中的儿子学业正紧;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肩上,仅靠30多亩烟田维持生计。
“以前每亩成本3000多,纯收入却不到1000元。”崔戊平回忆道,那时他常常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却依然入不敷出。最让他揪心的是家里的老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土坯房,每逢雨天就漏水,墙壁裂缝触目惊心。“能撑就撑吧,只要不塌就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耕时节。永兴县烟草专卖局的帮扶队员走进了崔戊平的家门,带来了新型种植技术和生产补贴,更安排了技术专家一对一指导。“以前全凭经验种烟,现在有了科学方法。”崔戊平如获至宝,将技术手册翻得起了毛边。
(帮助崔戊平编烟上炕)
“公平秤”称出信任与希望
定级台前,崔戊平紧张地注视着定级员李奇的动作。只见李奇拿起他的烟叶,仔细对照标准样品,不时点头。“崔叔,您这烟叶养得真好,成熟度、油分都达标,是今年我见过顶好的了!”
(技术员指导崔戊平进行烤烟分级)
这番话让崔戊平紧绷的皱纹舒展开来。要知道,往年他的烟叶常因管理不当导致收入大打折扣。而今年,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和适时采收,烟叶品质有了质的飞跃。
“您看,这片叶子厚度均匀,色泽金黄,完全达到上等烟标准。”李奇耐心解释着评级依据,还特意指出几处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小细节。这种透明、规范的评级过程,让崔戊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与尊重。
(定级员正在定级)
不远处,大学生刘立力正将烟筐稳稳搬上智能秤台。“叔,系统自动核验了,您这筐净重23.6公斤。”他指着实时同步数据的公示屏说道。这个暑假,他见证了科技如何守护田间公平——定级全程录像、数据云端存证,连秤台每日都需用标准砝码校准。当老农盯着屏幕上的数字露出笑容时,刘立力忽然明白:这杆“公平秤”称出的不仅是烟叶重量,更是乡村振兴中最金贵的信任砝码。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帮扶”
交完烟叶,崔戊平拿着结算单,手指微微发抖——上面的数字远超预期。“这够给娘买半年的药了,还能给儿子添置些学习用品。”他盘算着,眼角泛起泪光。
更让他惊喜的是,烟站工作人员告诉他,根据县里的新政策,像他这样的困难烟农还可以申请“爱心助学”基金和危房改造补贴。“等儿子上了大学,女儿找到稳定工作,我一定要好好修缮这个家。”崔戊平的声音里充满了久违的希望。
(帮扶人员与崔戊平交流)
这种“全链条”帮扶正是当地近年来的创新举措。从产前的技术培训、产中的精准指导,到产后的收购保障、生活帮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支持体系。正如当地烟草部门负责人侯建林所说:“我们不仅要帮助烟农解决眼前困难,更要让他们掌握持续增收的本领。”
金叶圆梦 岁月皆暖
夕阳西下,崔戊平推着空车往家走,脚步比来时轻快许多。路过村口的合作社时,他看见邻居曹姐正麻利地分拣烟叶。“老崔,听说你今年烟叶卖了好价钱?”曹姐笑着打招呼。“是啊,多亏了烟草站的帮扶。”崔戊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合作社工作人员现场分级)
这种笑容,正在永兴县的田间地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洋塘收购点,85岁的黄大爷捧着被定为上等的烟叶,像捧着珍宝;在马田镇,曾经的贫困户因掌握了绿色种植技术而挺直了腰杆;在樟树镇,加入合作社的烟农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从崔戊平一个人的命运转变,我们看到了整个永兴烟区的生机勃发。烟站严格把关,守护的是行业的未来;合作社奔走服务,铺就的是致富的道路;烟农勤恳耕耘,托起的是家庭的希望。这片片金叶,在“家”的守护下,从田间炕房出发,最终化作支撑地方发展、助力国家建设的磅礴力量——一叶归仓,万家兴业,岁月皆暖。
“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好起来。”崔戊平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万烟农的心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他们正携手同行,用勤劳的双手编织更加美好的明天。(薛亚琼 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