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西南财经大学青耘双黔实践队深入重庆市黔江区黄溪镇茶山村,与当地组织委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围绕特色产业脆红李的发展现状、跨境销售的潜力与挑战、以及电商直播的突围路径等话题展开了交流。这份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声音,揭示了偏远乡村产业振兴的痛点与希望。一起来看看茶山村的所思所盼吧!
01 产业现状:初果期的甜蜜与烦恼
“脆红李”正待丰年
茶山村的脆红李产业正处于发展的第三四个年头,尚未进入丰产期,当前产量总体一般。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售半径和利润水平——“销售有限导致利润不高”是当前最现实的写照。
“走出去”的优势与劣势
谈及发展国际贸易的优势,干部看到了脆红李本身作为季节性水果的特性,一旦进入丰产期,对快速销售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这为拓展外贸渠道提供了动力。
然而,地理位置的劣势更为凸显。黔江区在重庆市内的区位优势并不突出,尽管已有飞机和铁路开通,但距离主城区依然较远。而茶山村更是位于黔江区的边缘地带,交通耗时较长,“开车耗时较长”这句话背后,是物流成本高、信息触达慢的现实困境,这成为对接更广阔市场的首要屏障。
02 政策与直播:有支持,更有瓶颈
“我们有一个直播间,但…”
在政策支持层面,镇上正在积极行动,例如与工商社合作打造了一个直播间,试图为农产品电商开辟新路。但美好的蓝图面临着冰冷的现实: 一是“人”的问题:擅长乡村主题、能持续输出的本土主播难寻。 二是“流量”问题:新账号从0到1的冷启动缺乏基础粉丝,起步维艰。
“买进来易,卖出去难”
村民对电商的利用多集中于“买进”,“卖出”的尝试非常有限,渠道极为狭窄。对于乡镇而言,财力有限的现实决定了无法“高价引凤”,只能立足于本地,尽力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本土人才,再通过专业渠道进行赋能。
启示与希望 访谈中也看到了破局的曙光。干部观察到,拍摄农村题材的短剧、短视频往往能获得可观的流量,市场上成功的“农村主题主播”也不在少数。这为茶山村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低成本、高共鸣的内容创作路径。
03 期盼与建议:最需要的是“授人以渔”
对准最紧迫的需求
当问及实践队的方案如何更契合本村需求时,答案与新民村的调查结果惊人地一致——技能赋能。相比于宏大的规划,村里更迫切需要的可能是:
· 实操性强的电商直播培训:如何起号、如何拍摄、如何讲解产品、如何运营,“手把手”的教学是最渴望的。
· 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不仅仅是理论,更希望看到在其他相似乡村真实跑通的成功模式。
希望交付的具体成果 干部希望实践队能留下真正“用得上”的东西,例如:
· 一份为茶山村脆红李量身定制的电商直播行动方案。
· 一套简单易学的短视频拍摄、剪辑教程(模板化)。
· 帮助培育1-2名敢于出镜、有潜力的本土村民主播种子。
总结与启示
茶山村的访谈勾勒出一幅更深刻的图景: 潜力在田间:特色产业已扎根,发展的意愿是真实的火种。 梗阻在路上:地理位置和交通成本是先天劣势,而人才匮乏与技能短缺则是后天最亟需突破的瓶颈。 破局在“云”上:电商直播被视为关键跳板,但其发展不能靠蛮干,需要精细化、本土化的策略和持之以恒的培育。 政策在跟进:基层政府已在积极搭建基础设施(如直播间),但更需要社会力量(如高校实践队) 在人才和技能环节进行精准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