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快看!这昭通苹果咬一口,甜水直冒……”金瓜村的果园里,村民陈大嫂举着手机直播的身影,成了乌蒙山区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从最初面对镜头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用流利普通话介绍家乡特产,这背后,是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科技学院推普实践团用“推普+”模式播撒的希望种子。作为教育部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实践团深入江苏、云南两地15个村镇社区,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撬动发展的杠杆。
三维调研,摸清语言“症结”好开方
“大叔,您去镇上医院看病,说方言医生能听懂不?”实践团的脚步,从田间地头延伸到农家院落。他们带着问卷,用“入户访谈+ 问卷统计+场景观察”的三维调研法,像“语言医生”般细致摸排当地的语言痛点:老年群体就医时因方言沟通不畅犯难,青壮年外出务工因普通话不标准错失机会,学龄儿童因口音问题难以融入集体……
一本本“语言需求档案”随之建立。针对老年人,团队侧重日常问候与健康用语教学;面向孩童,设计趣味互动课程;聚焦务工青年,则强化职业场景的普通话表达。金瓜村的李大娘竖着大拇指说:“这些娃娃懂咱心思,教的都是过日子用得上的话!
技能傍身,普通话里藏着“致富经”
实践团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烹饪技能培训,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教大家把土豆做成“网红薯片”,边切菜边教“脆生生”“金灿灿”这些形容词;示范给腊肉调味时,顺带练“咸淡适中”“香气扑鼻”等表达。“学会了做新花样,还能说清好处,摆摊时客人肯定多!”村民张大哥边记笔记边乐。
电商培训的课堂上更是热闹。从设备调试、直播话术到店铺运营,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学,帮村民跨过“数字鸿沟”。陈大嫂从“镜头不敢看”到“大方吆喝”,用普通话向全国网友推介昭通苹果,如今每月增收不少。“以前总觉得普通话没用,现在才知道,这也是能赚钱的‘本事’!”陈大嫂的感慨,道出了“推普+技能”的实效。
童趣课堂,让普通话成为“快乐密码”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今天讲《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思源社区的活动室里,志愿者用标准普通话讲着绘本,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实践团为少年儿童打造“趣味推普套餐”,通过朗诵诗歌、绕口令、故事接龙等口才游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韵律之美。创新融入超轻粘土制作、趣味指令跳绳、“红色故事小讲堂”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描述创作、复述故事、响应指令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以前娃不爱说话,现在跟着哥哥姐姐又唱又跳,普通话说得溜多了!”康庄社区居民看着孩子们的变化,满是欣慰。这些融游戏、艺术、运动于一体的活动,让普通话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敢表达、爱交流”的种子。
长效扎根,青春力量续写新篇
系列实践活动赢得了当地的广泛认可。金瓜村村委会、思源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大关县靖安新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继致信表扬,大关县团县委更是给予高度评价。实践期间,团队与康庄社区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旨在建立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长效化“语言赋能”路径,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与活力。
从云南昭通的山间果园,到江苏扬州的社区广场,江苏旅院的学子们用“推普+”模式,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当陈大嫂的苹果通过直播走向全国,当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红色故事,当老人用健康用语顺畅沟通,乌蒙山间回荡的,正是乡村振兴最动听的旋律。未来,这支青春团队将继续前行,让推普之花绽放在更多乡村,用语言的力量书写振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