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月7月20日,“簪花映华裳-非遗绽新韵”多宝簪花作品藏品展在扬州市文化馆隆重开幕。一群身着汉服的青年志愿者与社区居民共同穿梭于簪花展台之间,指尖翻飞间,千年的非遗技艺正悄然焕发新生。这场由新盛街道、大刘社区协办的“簪花映华裳”作品展,不仅是一次非遗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课堂。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实践团队以志愿者身份深度参与,通过观展、学艺、传技、研学四个环节,深度探索扬州多宝簪花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核与社会价值,完成了一场从“文化学者”到“技艺传播者”的身份蜕变。
(图为7月20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参加多宝簪花作品藏品展开幕式,何雅萱供图)
展览分为“历史之韵”“匠心之技”“创新之美”三大板块。最令人惊叹的就是由非遗传承人陈琦团队历时一年复刻的杰作——明孝皇后十二龙九凤冠。以1200颗珍珠、78片点翠构成皇家气象,其严谨的工序还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守正”的份量。陈琦语重心长道:“手艺人,不仅是技艺的手工传承,更是‘守’艺人,是对传统技艺的守护、坚守和守正创新。”陈琦老师怀着热忱的情怀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十几年,她心心念念的是,一定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且一直朝着传承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以初心守非遗,让多宝簪花再现“本真”。
(图为7月20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成员聆听多宝簪花传承人陈琦讲述她复刻的十二龙九凤冠,于子怡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们身着一袭汉服,与展柜中的多宝簪花相映成趣。非遗高老师耐心地教我们簪花的基础技法:“铜丝顺时针缠绕三圈半,指尖力度要均匀”。短短半小时后,团队成员便转型为“小小簪花匠”课堂的讲师。课堂上,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超出预期。65岁的李奶奶带着老花眼镜,仔细将玛瑙花瓣固定在铜丝骨架上;8随小女孩则是在团队成员指导下,用环保材料制作出人生第一支发簪。“没想到我也能做出这么精致的物件!”社区妇女张女士的感叹,道出了非遗普惠化的重要价值。“簪花与汉服的组合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千年未变的东方审美基因。”团队成员王铭凤感叹道。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不仅以直观的视觉符号构建起了沉浸式传统文化场景,赋予多宝簪花技艺浓厚的历史韵味,更为非遗创新提供灵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推动技艺在传承中创新,使其更契合现代审美,焕发新活力!
(图为7月20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成员在教社区居民们制作多宝簪花,何雅萱供图)
这场展览既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以实践连接古今,社区居民通过体验重拾文化记忆,而汉服与非遗的跨界融合,则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活力。正如陈琦所言,守正创新的核心在于“守护文化本真,激活时代表达”。当簪花映照华裳,非遗的种子已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实践团队,通讯员 何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