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湖南工商大学的智绘乡韵先锋队携手米多村的村民们成功举办了“数智湘韵·米多非遗创艺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青春活力完美融合。在这片生机盎然的乡村大地,传统与创新交织,构成了一场独具匠心的文化盛宴。
出席此次非遗文化节的嘉宾有米多村支部书记向峰先生、断龙山镇宣传部负责人向俊虹女士、湖南工商大学智能机器人系系主任彭晗老师、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学工办副主任谢翠华老师、同学以及米多村的非遗传承人和村民们。值得一提的是,彭老师凭借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经验,带领智绘乡韵先锋队将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记录、虚拟展示与智能传播平台,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推动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播。谢翠华老师凭借其在宣传策划和新闻文稿撰写方面的丰富经验,为活动的推广与传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她通过精准的文案与宣传策略,确保了“数智湘韵·米多非遗创艺节”的广泛传播与社会影响力,极大提升了活动的知名度与参与度。
晚会现场,毛古斯舞、土家山歌、打溜子与青春歌舞串烧交织碰撞。老人们身披稻草衣,以毛古斯舞复刻远古农耕,每一步踏地都藏着土家人与土地共生的故事;毛古斯是土家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土家族古老、古典的原始戏剧。其精华之处聚“歌、舞、剧”三者一体,具有研究土家族文化历史价值。表演者身穿稻草衣,头戴草帽,赤脚露腿,手舞足蹈。剧情由女毛古斯领头(即女王)从乱石中飞跃而出,众人随后从不同位置呐喊着出现在女王周围,并随女王改变队形走圆场,跑八卦,祭祖先。
土家山歌里,阿妹婉转、汉子豪迈,山野浪漫与劳作热忱随旋律流淌,土家山歌特色浓郁、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情调丰富。演唱内容包含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叙事歌、历史传说歌、盘歌等。
打溜子的欢快节奏穿插其间,为非遗展演添上灵动注脚 。土家族打溜子 是土家族独特的打击乐演奏形式,乐器均由金属铜打造,乐器有头钹、二钹、锣、勾锣四件乐器组成,俗称四人溜子。
赤膊溜是流传在米多村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赤膊溜形成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土家人夏夜在屋外乘凉,蚊虫特别多,先是自己拍打身上叮咬的蚊虫,七打八打,觉得特别舒服,再次是互相拍打,形成我拍你、你拍我,由个体拍打到群体拍打,逐步形成一种舞蹈形式。
队员们的青春歌舞串烧,用《我的未来式》的活力、《七里香》的共情,打破非遗“距离感”,让传统与潮流共振,点燃全场热情。
当晚会落幕,合影里的笑容格外明亮。于智绘乡韵先锋队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晚会,更是青春与非遗的深度对话。我们触摸到非遗的厚重温度,见证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那些古老舞步、乡音旋律,是散入乡土的文化星火。愿它们照亮非遗传承之路,也照亮青春与乡土双向奔赴的未来——让我们以青春为舟楫,载着非遗星光,持续奔赴文化传承江海,期待下一次相遇,仍有星火滚烫,续写更多传承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