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珍藏馆 何超

2025-08-18 09:54:56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何超御窑珍藏馆馆长,景德镇陶瓷世家传承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景德镇“何氏窑”第十三代继承人,江西省十大杰出企业家,景德镇收藏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景德镇非遗文化推广大

 何超

御窑珍藏馆馆长,景德镇陶瓷世家传承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景德镇“何氏窑”第十三代继承人,江西省十大杰出企业家,景德镇收藏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景德镇非遗文化推广大使。

人物经历:《从瓷都少年到非遗卫士:一个陶瓷世家的军魂与窑火》

【瓷泥里滚大的童年】

何超生于江西景德镇陶瓷世家“何氏窑”,一个六百年窑火未绝的家族。何超自幼在窑火与泥坯间长大,耳濡目染制瓷技艺。少年时随祖父学习古法配釉,能凭手感辨别胎土产地,被家族寄予厚望。童年是潮湿的陶土气息,是窑火映红的脸,是父亲那句:“瓷器啊,十窑九不成——但人得成”。  6岁时,他踮脚在作坊里捏出第一个歪扭的泥碗;12岁,已能辨出“高岭土”与“麻仓土”的细微差别。但少年心性气躁,总嫌老祖宗的规矩太闷,常溜去镇上看卡车扬尘,幻想山外的世界。  

其祖父爱好古陶瓷字画等研究和收藏,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便多次往返于国内外各个城市,收购和拍卖回大量陶瓷字画等收藏品,也成为日后留给何氏家族研究古陶瓷的珍贵资料。其父亲是国内知名陶瓷艺术大师,古陶瓷鉴定专家,著名收藏家。

【军营淬炼:从瓷胎到钢骨】

2010年,景德镇陶瓷世家“何氏窑”传承人何超甩下沾着釉料的工作服,踏着碎瓷走出门去。征兵处的红纸在寒风里哗啦作响,他盯着“保家卫国”四个字,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军旅生涯,签下名字时笔尖几乎戳破纸背。其父亲追到征兵处门口,只将一枚温润的柴窑残片塞进他手心:“带着它,泥巴的本分,莫丢。退伍后,何超回到家族,帮助家族打理国内外陶瓷事业以及受邀进行景德镇非遗陶瓷文化推广与宣传。      2020年,何超被评为“景德镇非遗文化推广大使”。

【人物语录】

- “烧瓷和当兵一样——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魂。”  

- “他们笑我‘土’,可没有土,哪来的中国?”

“御窑珍藏馆”

“御窑珍藏馆”穿梭千年,一馆藏尽古今风华。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眼,皆是文明的火花。满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的触动。“御窑珍藏馆”于2018年开馆,其前身为“何氏陶瓷珍藏馆”馆内收藏众多陶瓷,字画,珠宝玉石文玩等收藏品。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在“御窑珍藏馆”缓缓展开。这里,每一块碎片都能拼凑出完整的过去,每一次凝视都能触碰到未来的脉搏。

“何氏窑”一个六百年窑火生生不息的窑口

何氏窑史略:明末清初至今的六百年窑火

【明末清初·乱世立窑】

- 崇祯年间:何氏先祖何守仁(1589-1662)原为景德镇御窑厂画师,擅青花分水技法。明末战乱时御窑衰败,携秘藏釉方与两名窑工避居景德镇湖田村,建“何家小窑”,专烧民窑青花,以“铁线描”人物纹著称,世称“何笔青”。  

- 康熙初年:何守仁之孙何焕章改良釉料,仿成化斗彩,独创“何窑霁红”,色如初凝鸡血,被徽商高价收购进贡地方官员,始有“何氏窑”之名。然因拒为官府代工,窑口曾遭刁难,族谱载:“宁砸三窑,不媚权贵”。  

【乾嘉盛世·民窑翘楚】  

- 乾隆三十年(1765):第五代传人何承礼烧出“影青釉里红”,釉色青中透红如晚霞,被《景德镇陶录》记为“民窑奇技”。时值外销瓷兴盛,何氏窑借广州十三行远销南洋,欧洲贵族称其青花为“蓝宝石之泪”。

【改革开放·重燃窑魂】  

- 1987年:第十二代传人何敬之(现任家主)重建柴窑,首窑复烧“何窑青花”,釉色青翠幽兰,沉静如深海,被古瓷专家赞为“有明人意气”。  

【当代·非遗新生】  

- 2014年:何氏窑古法制瓷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3年:何氏窑与3D打印实验室合作,用纳米技术还原失传的“何窑流霞彩”,争议中何超表态:“泥巴活了两千年,不该丢失在咱们手里。”  

  “何氏窑”现有员工上百名,大多为身怀绝技的老艺人、非遗传承技艺人员,从泥到瓷,从雕到绘画全手工而成,目前已接待慕名前来的中外艺术家和专业人士逾万名,通过文化交流、学习,为弘扬陶瓷文化,传承陶瓷技艺作出了新的贡献!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