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笔,绘时代新卷福建商学院学子用实践解码非遗“活”的密码

2025-08-18 09:47:0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七月的榕城,草木葱茏,文脉绵长。来自福建商学院“寻访千年古埠·传承闽都文脉”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深入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地,以青春的智慧与行动,探索非物质文

七月的榕城,草木葱茏,文脉绵长。来自福建商学院“寻访千年古埠·传承闽都文脉”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深入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地,以青春的智慧与行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新路径,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深入文化腹地,亲历非遗魅力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看见,更在于融入。”这是实践队成员在调研中达成的共识。他们的“三下乡”第一站,便是将深厚的文化内涵送到群众眼前、送进百姓心里。

在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学生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文化故事的“转译者”。“当亲手触摸到温润的寿山石,尝试在软木上构建微缩景观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非遗为何被称为‘活着的历史’,”实践队同学分享道,“这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更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实践队在三坊七巷

实践队不仅参观了寿山石雕、软木画等非遗项目的展示馆,更亲身参与了制作体验,用镜头记录下每一道工序的精妙,用笔触描摹出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匠心。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了解基础的雕刻与拼接技艺,从一刀一划、一景一物中,深刻感受到了非遗背后所蕴含的匠心与智慧。

寿山石雕

以实践求真知,以青春助传承

“很多非遗项目之所以‘非常遗憾’,是因为它好看、好玩,但不好卖、难养家。”在与“福纠纠非遗小院”负责人的交流中,非遗小院”负责人这一观点一语道破了当前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窘境。他提到,传统的保护模式多为外部“输血”,而“福纠纠非遗小院”致力于构建一个能自我“造血”的生态系统。

实践队与非遗小院负责人交流

“非遗小院”的定位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展示,它是一个将人才培养、创业就业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非遗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的核心是将其与人才的就业问题紧密结合。”他解释道。该平台独创了“培训+创业+就业”的闭环模式,面向失业宝妈、中老年等群体提供勾编、绒花、制香等易于上手的非遗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小院通过直接采购或协助销售的方式,确保学员能将“一技之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从而打通了从学习到变现的“最后一公里”。

非遗手工艺品

“我们做的,就是打通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最后一公里,”负责人说,“非遗是载体,让传承人有尊严地生活,才是它‘活’下去的根本。”

传承文脉,青春不止

闽都文脉的传承,需要这样的青年一代。他们用实践触摸非遗的温度,用创新解码非遗的密码,用青春讲述非遗的故事。正如非遗小院负责人所说:“非遗不是尘封的古董,当它能融入当代生活、创造商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时,才真正拥有了面向未来的生命力。”这是此次实践带给所有队员最深刻的启示。

实践队与小院相关人员合照

以青春之行,赴时代之约。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福建商学院学子对闽都文脉的一次深度寻访,更是一次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青春探索。通过与“非遗小院”的交流,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的未来,在于能否融入当代生活、创造新的价值。他们正以青年人的智慧和行动,为古老的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努力让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福建商学院“寻访千年古埠·传承闽都文脉”社会实践团队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