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光伏产业正成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然而,传统人工巡检模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河北工业大学“光维千巡”团队凭借多学科交叉优势,研发“光伏系统隐患智能化检测平台”,将AI技术与光伏运维深度融合,实现人均管理规模翻倍、检测精度突破行业极限。从实验室的算法优化到戈壁滩的实战测试,这支师生团队用科技力量书写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
在60℃高温的光伏板间穿梭,在零下20℃的寒风中调试设备,河北工业大学"光维千巡"团队的年轻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创新之路。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团队,历时两年攻克光伏智能检测世界性难题,将AI算法写在祖国大地的光伏矩阵上。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唐镇邦和队友们仍在反复调试算法参数。"热斑缺陷的颜色特征太微妙,我们尝试了上百种参数组合。"这位00后本科生回忆道。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检测设备,走遍全国23个光伏电站。在青海戈壁,他们顶着烈日连续工作8小时,工服上结出白色盐渍;在张家口风电场,冻僵的手指仍坚持操作无人机完成拍摄。
陈海永教授的手机里存着数百张工作照:"最难忘的是学生们趴在光伏板旁标注图像的专注神情。"团队独创的"昼夜接力"工作模式:白天实地检测,夜晚数据处理,3个月完成11000幅图像标注,构建了全球首个开放场景光伏缺陷数据库。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为优化"黑斑"识别算法,团队进行了187次对比实验;为提升检测速度,连续两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每当看到农户屋顶的光伏板,就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所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创新担当。"
从实验室的算法研发到电站的实际应用,河北工业大学"光维千巡"团队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精彩故事。他们的实践证明,当代青年完全有能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团队指导老师陈海永教授说:"这支团队最宝贵的不是他们的技术成果,而是他们展现出的追求卓越、永不言弃的创新精神。"他们的奋斗证明: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上,青春力量正在绽放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