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下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2025年暑假,河北金融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守护草原记忆”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队在孟令钊老师的指导下,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7名优秀学子组成的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深入草原腹地,探索青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路径,在服务文化传承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精心组织谋划,打造专业实践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自5月起,学院就开展了一系列精心筹备工作:举办社会实践专题培训会,邀请非遗保护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往届优秀实践队员分享经验;开展调研方法、影像采集等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组建了一支涵盖数据统计、文化研究、新媒体运营等多个专业背景的实践队伍,确保团队成员优势互补。
图为“守护草原记忆”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队合影(朱贺 供图)
深入草原牧区,把脉非遗传承困境
实践团队深入阿鲁科尔沁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旅体局、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及4个非遗传习点,开展扎实调研。团队成员克服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等困难,通过深度访谈10位非遗传承人、发放190份有效问卷、记录124课时授艺过程,系统梳理当地非遗保护现状。调研发现,当地非遗传承面临严峻挑战:73.5%的青年对非遗谱系存在认知盲区,82.6%的受访者虽认同保护价值但实际参与率仅38%,“人亡技绝”的传承危机日益凸显。
图为志愿服务队走访阿鲁科尔沁博物馆(朱贺 供图)
“看到蒙古族刺绣传承人手上的老茧和皱纹,听到他们‘技艺尚存、传承濒危’的叹息,我们深感震撼。”团队成员朱贺在调研日记中写道:“这些非遗技艺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密码。”在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不仅了解到技艺本身的精妙,更感受到传承人坚守文化根脉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力量让每一位队员都深受教育。
创新服务模式,搭建青老传承桥梁
针对调研发现的代际传承难题,团队创新性提出“青老结对”志愿服务模式,精心设计《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协议》,在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对照实验。这一模式通过建立学分认证、服务积分等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
实验取得显著成效:参与“青老结对”的志愿者文化认同感提升率达82.3%,远高于传统模式;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完成70GB濒危技艺影像档案采集,其中包括皮雕108道工序的三维扫描记录,为非遗保护留下珍贵数字资料。参与实验的蒙古族学生表示:“这次结对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科技赋能保护,探索可持续路径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技术手段。针对部分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特点,开发出“轻量化数字保护”方案:采用棉线标尺法精准记录皮雕刀具运动轨迹,运用“关键节点分帧拍摄-动态逻辑合成”技术,仅用智能手机等民用设备就完成了专业级的采集工作。这些创新做法既解决了专业设备短缺的难题,又确保了记录质量,展现了青年学子善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仅要记录技艺,更要传承文化。”团队成员介绍,所有影像资料都同步收录传承人的口述解说,确保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得到完整保存。团队还通过校园文创义卖等方式,将部分收益反哺传承人用于购买耗材,初步形成了“记录-传播-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既注重文化保护又关注传承人生存发展的做法,体现了青年学子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深化实践成果,贡献青年智慧
基于扎实的调研和实践,团队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推动高校设立非遗传承服务学分认证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校园非遗微循环体系,促进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传播。这些建议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得到当地文旅部门的高度认可。
目前,团队已与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计划将实践成果转化为《青年志愿服务介入非遗保护工作指引》,发表学术论文《青年志愿服务激活非遗代际传承新路径——基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实践探索》,为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保护的探索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民族精神的接力。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自觉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让草原记忆永续流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河北金融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河金力量。(朱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