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河北隆尧县陈庄村,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棚内哈密瓜藤蔓蜿蜒,圆润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葡萄架下,一串串紫晶般的巨峰葡萄垂落如珠帘,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摘、装箱,欢声笑语回荡在绿意盎然的田野间。这座曾以传统谷物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凭借哈密瓜、葡萄等特色瓜果产业,走出了一条“甜蜜”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这一蜕变,离不开隆尧烟草驻村工作队三年来的精准发力。
从“谷物独大”到“瓜果飘香”
过去该村村民长期依赖小麦、玉米轮作,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隆尧烟草工作队驻村后,通过市场调研、村民座谈,将发展特色瓜果产业”确定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我们整合了村内土地,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农业合作社。”驻村第一书记介绍,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引进哈密瓜和葡萄两个主打品种,建成瓜果大棚40个,并配套滴灌、温控等设备,同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从育苗、授粉到病虫害防治进行全程指导。如今全村瓜果种植面积已突破200亩,年产值超500万元,带动户均年均增收9000余元。
(图:哈密瓜、葡萄大丰收)
从“经验种植”到“智慧管理”
在陈庄村的农业示范棚内,一排排智能滴灌设备精准输送着水肥,管理系统显示温湿度等数据,设备根据作物需求精准灌溉,“过去浇水靠目测,现在手指一点就能自动调控。”种植大户老何介绍说。这些“黑科技”的背后,是工作队推动的“数字农业”转型,让瓜果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同时,该村还探索打造瓜果品牌,通过网络、团购等方式拓宽销路。
(图:驻村工作队在农业示范棚内查看葡萄长势)
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
为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红利,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创新“三金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村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年收益800元;务工就业“挣薪金”,优先吸纳脱贫户参与种植管理,每日结算薪金;集体收入“分股金”,村集体提取部分年利润用于村容村貌改善。据统计,瓜果产业已带动全村300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率达30%。
从“平原粮仓”到“瓜果之乡”,陈庄村的蝶变印证了“产业选对路,乡村有出路”的深刻道理。驻村工作队以瓜果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了新时代“乡村巨变”的生动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甜美果实,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分享。(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