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把握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救援时间,7月30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在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安康市中医医院分队(以下简称“服务队”)的专业指导下,学习并实操了心肺复苏术(CPR)。
(图一 实践团与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安康市中医医院分队队员合照 马若菲供图)
据服务队工作人员介绍,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其常见诱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窒息,触电,溺水等。9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但目前心肺复苏技能在群众中的普及率不足1%,导致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极低。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前四分钟内实施有效的CPR,可以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3倍。同时他还强调,尽管心肺复苏术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失败是极其常见的。他告诫实践团成员:准确性就是生命线,学习这门技术,要在真正掌握后才能加以运用。
(图二 实践团成员在现场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实操 乔诗彤供图)
在讲解结束后,为让实践团成员真正掌握这项技能,现场工作人员利用模拟教具,对胸外按压的位置、深度、频率,以及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步示范,同时,耐心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现场专业人员的演示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上手练习CPR。同时,现场的专业人士全程对同学们的动作进行纠正,以帮助大家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规范的操作。
(图三 实践团成员在现场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实操 乔诗彤供图)
在生命危急关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被誉为“生命重启键”的心肺复苏术(CPR),不应只是医护人员的专属技能,而应成为每个人都掌握的生存本领。相信通过此次学习,实践团成员在遇到意外时,将不再做束手无策的旁观者,而能成为挺身而出的“第一施救者”。(作者:聂浩东、任怡如、马若菲、乔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