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一场跨越三年的“乡村振兴”接力
2022年1月,当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与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第一次握手,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共建国家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时,我们或许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个举动会与我们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开展了一场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开展了一场场关于民航、科普、语言、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刻对话。
三载耕耘的厚重足迹:
文旅提质: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用民航视角拍摄《“心”的九龙》文旅宣传片,对260余名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标准化礼仪培训,助力四川省乡村少年宫现场会成功举办;
科普深耕:连续三年组建实践团队,在九龙镇乡村少年宫开设航空航天特色科普课程,千余名儿童在航模制作中触摸蓝天梦想;
经济转化:团队成员参与保障九龙镇3场重大节庆礼仪服务,参与文旅项目策划,助推2024年九龙镇旅游收入突破9600万元;
机制创新:建立“定期互访+专题座谈”常态化合作模式,10余场基层治理研讨会催生“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今年夏天,当我们的实践队第三次走进九龙镇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显得那么熟悉。在中共绵竹市委党校举行的开营仪式上,随着红绸落下,“小客舱·大视界”校外科普实践基地和国际中文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的牌匾在熠熠生辉。这一刻,我们更加确信:我们的社会实践工作已经从“短期实践”升华为“长期陪伴”。
二、深耕:当民航智慧遇见乡土中国
(一). 民航+“五育”:特色课程润童心
在今年的九龙镇少年宫,我们精心设计了融合民航特色的“五育”课程体系:
1. 德育铸魂:在乡野播下爱国种子
《微党课》中“鸡毛信的故事“”刘胡兰事迹”用标准发音传递红色精神,让“奉献“”担当”等理念跨越地域差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两航起义》红色精神课堂上,一位小朋友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复述:“1949年11月9日,12架飞机冲破黑暗飞向光明...”课后他在日记本上画了架飞机,写下:“我要造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
2. 智育赋能:让科技之光照进乡村
在《AI魔法乐园》里,“未来飞机长什么样?”随着孩子的提问,AI瞬间生成磁悬浮翼飞机概念图,引发阵阵惊叹;《民航安全知识小课堂》将民航精神与乡村治理结合,播撒安全意识;
3. 体育强基:淬炼乡村新力量
军体拳训练场中,总含胸驼背的留守儿童小军,经过训练后挺直如松。成果展演时,他担任领拳员的身影被相机定格。大家惊叹:“这娃像换了个人!”通过训练强健体魄、培养纪律性,也让同学们理解“守护航班安全”的责任使命。
4. 美育润心:当民航美学遇见乡土
在《云端客舱礼仪操》课堂上:学习民航专属礼仪操——从微笑、指引手势到优雅站姿,结合音乐节奏练习,在律动中掌握服务礼仪,化身彬彬有礼的“民航小使者”。将乘务“引导手势”转化“这边有美景”的乡村旅游景点介绍,把专业符号变成了文化语言!
5. 劳育创新: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小朋友用自行设计独一无二的彩绘纸飞机,学习折叠技巧,理解飞行原理,举办“纸飞机涂鸦飞行大赛”,在艺术创作与学探索中感受飞行乐趣。
(二)“AI+推普”:科技赋能语言振兴
团队以AI为笔、以教育为墨,为乡村孩子打开科技与知识的大门:《AI魔法乐园》让孩子用普通话描述想象,见证AI生成画面,建立科技理性认知;
普通话跟读系统依托AI算法精准纠音,并通过排行榜与个人档案留存孩子们从“言辞生疏”到“表达流利”的蜕变,持续追踪推普成果,让推普更高效;
创新构建“职业性格测试+民航知识+AI职业照”三合一教学模式,开设“人工智能+民航科普”课程,开发职业启蒙AI智能体,以科技赋能拓宽乡村教育边界,推动乡村教育从“知识传递”向“能力锻造”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三). 调研+“献策”:150份问卷里的乡村真相
为了真正了解语言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我们走遍了九龙镇的集市、村委会和田间地头。150份有效问卷和数十场访谈,揭示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普通话熟练的商户月收入平均高出23%;
70%的民宿业主希望接受系统的服务用语培训;
62%的留守儿童存在"方言思维"导致的写作障碍;
这些发现最终凝结成一份《推普赋能乡村振兴的九龙镇实践:民航特色模式与长效路径探索调研报告》,发现普通话在促进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也指出推普力度不足等挑战,提出加强校地合作、打造“AI+普通话”双轨教学体系等对策。针对上述问题团队在“推普+乡村振兴”课程中融入民航专业特色,借助AI赋能推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三、蜕变:从“推普小队”到“振兴先锋”
回望三年历程,我们的社会实践实现了漂亮的“三级跳”:
2023年:以基础礼仪培训打开局面;
2024年:用民航科普课程打造特色;
2025年:借AI技术建立长效机制;
如今的九龙镇,处处可见我们的实践印记:
每年定期到访的暑期社会实践队;
重大节庆活动的服务保障;
少年宫内的青年指导老师;
九龙镇的文旅宣传片之中;
景点里显眼处立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标牌。
队员小王在日记中写道:“除教学外,我还肩负团队推文写作的任务。从晨曦微露的开营,到深夜挑灯的备课;从调研路上挥汗的身影,到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从老农用生涩普通话表达的感谢,到孩子们制作手工飞机时兴奋的欢呼……这些平凡而珍贵的瞬间,通过我的笔端流淌成文字,在网络的另一端传递着实践的温度与意义。每一次写作,都是对教育强国路上青春足迹的忠实记录,是对我们助力乡村振兴微小却坚定力量的宣示,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实践中鲜活成长的见证。”
(四)感悟:在乡土中国读懂时代使命
连续多年带队前往九龙镇进行各类社会实践的任老师说:“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普通话让老乡的腊肉卖得更远,是通过民航礼仪让民宿更有竞争力,是通过AI技术让孩子离世界更近。”
队员小陈的感悟更朴实:“从前觉得爱国很宏大,现在知道,教好一个拼音、设计一堂好课、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在建设中国。”
(五)展望:做永不撤离的“振兴工作队”
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好:“一月一回访”线上辅导、开发好“民航职业启蒙AI助手”、建立“推普乡村振兴案例库”、推动“校地合作”模式在其他乡村复制。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是发展的桥梁。当每个乡村孩子都能用普通话畅想未来,当每位老乡都能用语言技能增收致富,这就是最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也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荣光。
“那些在推普课堂上闪亮的眼睛,那些在AI体验中绽放的笑容,那些在调研路上收获的感动,都在告诉我们:中国很大,但再大的中国也是由一个个‘九龙镇’组成的。而我们,正在用语言的力量,让这些地方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