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领航 志愿力量接力 --苏大 “马兰花开” 实践团搭建青少年科学成长桥

2025-07-21 11:08:1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近日,苏州大学 “马兰花开” 实践团在党委教师工作部及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下,成功举办两场暑期研学营活动。来自上海、南京、山东、苏州等地的 213 名青少年,在青年教师的专业领航与

 

近日,苏州大学 “马兰花开” 实践团在党委教师工作部及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下,成功举办两场暑期研学营活动。来自上海、南京、山东、苏州等地的 213 名青少年,在青年教师的专业领航与实践团志愿者的贴心服务中,以 “听、看、学、做” 相结合的 “知行做” 模式,走进辐射科学世界,既收获了扎实的科学知识,更在心中播下了崇尚科学、报效国家的种子。这场由青年教师掌舵、志愿者接力的科普实践,既彰显了青年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见证了志愿力量的成长蜕变,更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探索了有效路径。

青年教师领航:把前沿科学转化为青少年能懂的 “成长课”

“科学普及不是知识的简单搬运,而是要站在青少年的视角,把前沿理论变成他们能触摸、能理解的‘身边科学’。” 这是苏州大学青年教师们在筹备此次研学营时达成的共识。作为活动的 “领航者”,马晓川、盛道鹏、王仁生、王子昱、郑青等一批青年教师(含副教授、博士)发挥专业优势,将辐射科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知识,转化为一堂堂生动的 “成长课”。

马晓川老师主讲的《糖类杀手不太冷》,跳出课本框架,结合糖尿病预防等生活场景,用 “身体的能量调节器” 这样的比喻,让青少年轻松理解糖代谢与健康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饮食习惯;盛道鹏老师的《探秘核电站》课程,通过核裂变模型演示、辐射防护小实验,把抽象的核能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现象,帮助孩子们客观认识核能的价值与安全边界。

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青年教师们精准设计课程层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能量工厂》中,王仁生老师以 “皮筋小车” 组装比赛为载体,让孩子们在动手比拼中直观感受能量转化的奥秘。

“青年教师最懂‘从学生到教育者’的转变,他们既掌握前沿科研动态,又能精准把握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活动负责人表示,正是这种 “专业深度 + 教育温度” 的结合,让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可知可感,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筑牢了根基。

志愿者接力:从 “理论学习者” 到 “科普实践者” 的成长蜕变

在研学营的各个环节,“马兰花开” 实践团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既是青年教师教学理念的 “践行者”,也是连接科学知识与青少年的 “桥梁”,在服务中完成了从 “理论学习者” 到 “科普实践者” 的蜕变。

志愿者吴彦瑶在青年教师指导下,以花生油、牛油果等日常食材为切入点讲解 “脂质” 知识,随后组织孩子们用彩色黏土制作草履虫模型。从最初对着教案紧张演练,到能从容应对孩子们 “为什么细胞膜是双层的”“纤毛有什么用” 等问题,她坦言:“原来把课本知识讲清楚不难,难的是让孩子愿意听、能理解。跟着老师学设计互动环节,跟着孩子学换位思考,这是我最大的成长。”

在实验室参观环节,志愿者们引导青少年近距离观察粒子加速器、核磁共振仪等尖端设备,讲解 “两弹一星” 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以前在课本里学‘科学家精神’是抽象的,现在要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科研工作者要坚守实验室’,倒逼我去深入了解前辈们的故事,这种理解比任何课堂学习都深刻。” 一位志愿者说。

从协助青年教师打磨课程细节,到现场引导青少年动手实验,再到解答各种 “天马行空” 的科学问题,志愿者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锤炼了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这种 “以老带新” 的传帮带模式,让志愿力量成为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鲜活血液。

青少年成长:在 “知行做” 中触摸科学本质 涵养报国情怀

“皮筋小车跑得越快,说明能量转化效率越高!” 在《能量工厂》课程的组装比赛中,小学生们一边调整皮筋松紧,一边兴奋地记录实验结果;纳米涂层防水实验里,当水滴在载玻片上凝成球状滚动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叹;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听着 “两弹一星” 元勋的事迹,不少青少年默默握紧了拳头……

此次研学营以 “知行做” 为核心,让青少年在 “听” 科学原理(课堂讲解)、“看” 前沿设备(实验室参观)、“学” 精神内涵(科学家故事)、“做” 实践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对科学知识的立体认知。在郑青博士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荷叶实物实验理解 “纳米尺度”,用自主研发的实验套装验证 “荷叶效应”;在《奇妙的鱼类王国》课程中,他们通过观察标本、分析数据,不仅掌握了生物富集知识,更树立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以前觉得科学就是课本上的公式,现在发现它藏在每一片荷叶上,在核电站的模型里,在科学家爷爷的故事里。” 一位参与活动的初中生在心得中写道。这种从 “认知” 到 “认同” 的转变,正是 “知行做” 模式的育人成效 —— 不仅让青少年学到知识,更让他们理解科学的价值,涵养 “强国有我” 的少年担当。

此次由苏州大学青年教师领航、“马兰花开” 实践团志愿者接力的科普活动,既是高校服务社会、传播科学的生动实践,也是青年一代传承科学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有益探索。正如活动中传递的理念:青年教师的专业领航为科普定向,志愿者的成长接力为科普赋能,青少年的 “知行做” 实践为科普扎根,三方合力之下,科学的种子正悄然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注入持久动力。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