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清晨8点,洛阳栾川野生动物园的晨雾尚未散尽。李长江蹲在熊猫馆的玻璃幕墙前,五岁的女儿骑在他肩头,儿子攥着他的上衣口袋。当黑白相间的身影晃动着出现时,两个孩子同时惊呼:“熊猫!熊猫!”
三年前的晚上调试新设备时,女儿在视频里委屈巴巴地要去看熊猫,他隔着屏幕承诺:“等爸爸把大机器开好就带你们去。”谁料这个约定兜兜转转,竟跨越了多次设备攻坚、两次技能突围和一场竞赛。
160到260的飞跃
2022年,河南中烟洛阳卷烟厂迎来了第一台高速包装机。作为当时厂里唯一的封装设备操作技师,李长江主动接下设备落地的重任。这台机器不仅承载着厂里生产高档产品的希望,更被全厂上下视为技术升级的关键。
为掌握操作技术,李长江带着笔记本赴玉溪、许昌卷烟厂学习。他白天跟师傅实操,晚上整理参数要点,食堂阿姨都记得这个“总是最后一个打饭”的中年学员。40天学成归来,他的笔记本已写满密密麻麻的操作“秘籍”。
设备进厂后挑战接踵而至:运行速度卡在每分钟160包,停机十分频繁,辅料损耗严重。李长江与团队昼夜调试,从传动系统到折叠部件逐项优化。车间轰鸣声中,他被汗水一遍遍打湿的身影与机器形影不离,早出晚归也成了他的常态。
一次夜班抢修设备,他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是抱着熊猫玩偶、眼眶红红的女儿:“爸爸,你说了今晚给我讲熊猫的故事,怎么还没回来,我想看大熊猫。”妻子在一旁轻声说:“孩子一直念叨你,非要给你打电话。”李长江蹭了蹭油污的袖口,对着镜头笑:“修好大机器就带你去!”女儿伸出小拇指拉钩的瞬间,控制屏的荧光映红了他的眼眶。
“机器就像孩子,得摸透它的脾气。”李长江说。为解决商标纸脱落,他设计玻璃挡板并加装预警检测器;针对条盒粘贴不牢,反复调整喷胶区域和折叠角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小革”,让设备稳定性大幅提升。180包、220包、240包......半年后,这台双铝包高速机以每分钟260包的速度稳定运转,单班产量创下190件新纪录,效率跃居行业前列。
48岁考生的逆袭
“你这个年纪考维修技师,就像让老虎爬树,不是不能,但得比别人多使十倍的劲。”2022年报名考试时,外厂来的辅导老师直言不讳。当时47岁的李长江已是包装机操作技师,为了突破职业瓶颈,他决定挑战更高难度的维修技师考试。
备考的一年多里,他每天下班后留在车间研读理论,每逢停产时间就回家钻研五本砖头厚的专业教材。书页被翻得卷起了毛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彩色标签。
维修技师考试涉及8种机型,而车间仅有其中一种设备可供学习。为此,他借助车间创新工作室联盟资源,通过“云课堂”平台向兄弟单位专家求教,逐步构建出其他七种机型的考点知识体系。
最难的当属电脑三维制图,年近五旬的他从零学起,鼠标拖拽的线条总是不听使唤。同事见他对着屏幕抓耳挠腮,打趣道:“老李,你这是要和年轻人抢饭碗啊!”
2023年9月,他带着一摞手写笔记和女儿画的“加油熊猫”奔赴上海考场。在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考生中,他的出现格外显眼。在考试的答辩环节,他带着准备已久的PPT上台,用略带乡音的普通话讲解着他的创新方案。经过30分钟的提问,考官对他的表现评价:“实践功底扎实,比许多科班生都懂机器啊!”
最终,他一次性通过理论、实操、综合三项考核,成为全厂首位包装操作与维修的“双证技师”。收到证书那天,妻子看着他傻笑的模样:“你答应孩子的熊猫,该兑现了吧?”他挠挠头:“再等等,马上要竞聘维修岗了。”
凌晨四点的星光
李长江的逐梦之路,从未因年龄而停歇。
2025年2月,公司发布技能竞赛通知时,50岁的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全厂乃至全公司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面对旁人“年纪大何必折腾”的议论,他也只是一笑。
备战期间,他每天凌晨4点摸进车间,趁设备停机保养时段练习实操。晨光未露时,他已将设备恢复原状。同事白班接班时,常感叹:“老李练过的机器,开着真顺溜啊!”
对李长江来说,体力也是一个考验。五十岁的身体终究不比年轻时候,长时间保持弯腰姿势让他腰酸背痛,额头上也常常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始终咬牙坚持着。理论题库上千道,近视镜后的眼睛总是熬得通红,可他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认真钻研。
备赛冲刺阶段,时间格外紧张。一次视频通话,女儿的小脸凑近屏幕,充满期待地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去看熊猫呀?”他喉头一哽,压下心中的歉意:“等爸爸比赛完,一定带你们去!”
4月16日,李长江凭借精准的安装调整和沉稳的操作,竞赛实操成绩位列包装组第三名。赛场的考官都感慨:“年龄从来不是技术的枷锁。”赛后次日,他便投入了车间6#包装机的深度维修,仿佛荣誉只是一个插曲。
五一假期的熊猫馆内,女儿指着懒洋洋的熊猫喊:“它和爸爸一样喜欢熬夜!”李长江笑着抱起孩子。手机里,三年前的承诺照片与眼前的欢笑重叠。回程车上,女儿问:“爸爸下次还比赛吗?”他揉揉孩子的头发:“只要还需要,爸爸就一直比下去。”
这份执着,早已超越奖牌的意义。在李长江身上,年龄不是标签,而是沉淀;技术不是终点,而是信仰。他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便是最动人的传奇。(徐永琪 谷晓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