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史文化深耕厚植,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2025-07-07 10:07:0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一程山水,一程文化,在湖北省保康县的群山深处,坐落着一个烟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堰塘冲村,自上世纪90年代初规模化种植烤烟以来,烟叶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烟史馆则如同一位无声的见证者,记

一程山水,一程文化,在湖北省保康县的群山深处,坐落着一个烟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堰塘冲村,自上世纪90年代初规模化种植烤烟以来,烟叶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烟史馆则如同一位无声的见证者,记录着产业发展的每一步变迁。

图为后坪镇堰塘冲村烟史馆

探索起步:开启烟叶致富新篇

堰塘冲村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200米,过去村里的农户种植普通农作物效益不佳,种植蔬菜又面临较大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烟叶产业开始崭露头角。起初,村里的烟叶种植规模较小,仅有少数农户尝试种植。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户参与烟叶种植。到2025年,堰塘冲村已成为全县的千亩村,烟叶产业也一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图为后坪镇堰塘冲村烟叶田间长势

烟史馆建立,见证产业变化历程

烟史馆的建立,系统地梳理了这段发展历程。馆内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示,呈现了烟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发展之路。从最初简陋的种植工具,到如今先进的农业机械,从传统的种植、烘烤技术,到现代科学种植管理方法的应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清晰可见。

以前育苗采取分散育苗,完全依赖烟农的经验判断,出苗整齐度不高,烟苗还容易发病,难以满足大规模种植需求。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烟叶育苗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后坪镇堰塘冲村采用现代化、集约化、工厂化的育苗模式,在温室大棚里开展立体育苗,不仅透气性好、保水性强,还能有效减少土传病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育出来的烟苗健壮,整齐度高。

图为后坪镇堰塘冲村现代化育苗大棚立体育苗

烟田整地:从牛耕到机械化的跨越

烟田整地环节曾是横在烟农面前的一道难关。过去,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耕牛吃力地拉着犁铧,烟农手持长鞭紧跟其后的场景。牛耕速度缓慢,一块地往往要来回折腾好几遍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耕深度,一天下来,最多也就耕个两亩地,烟农累得腰酸背痛,疲惫不堪。

烟农张昌奎对以前的牛耕时节记忆犹新,他感慨道:“过去耕地全靠牛耕,耗费大量人力且作业效率不高。如今烟叶合作社统一组织开展机耕,既省钱又省力。拖拉机在田间几个来回,一天就能完成几十亩的整地工作,翻耕、整土、起垄全部都是机械化,效率比牛耕的高得多。以前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机械化种植烤烟轻松多了。”

图为后坪镇烟史馆陈列的耕地犁铧

烟叶烘烤:从柴火煤油灯到新能源烤房

烟叶烘烤曾是柴火与煤油灯交织的战场。每到烟叶成熟时节,烟农们要提前数月上山砍柴,烘烤时,烟农们点着煤油灯,时刻守在烤房旁边,根据火势大小添柴减柴,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烟叶品质。

图为后坪镇烟史馆陈列的煤油灯

如今,烤烟都是用生物质颗粒烘烤,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曾经堆积成山的木柴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环保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烟农万东章说道:“新能源密集烤房智能高效,只需在控制仪设定好参数,生物质颗粒就能稳定燃烧,再也不用在煤油灯下眯着眼仔细观察,烤出来的烟叶品质高,还能卖出好价钱。”

烟史馆里的老物件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年轮,更是乡村文明生生不息的脉络—这条创新发展之路,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文英)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