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村教育沃土:90后青年校长的成长与坚守

2025-07-07 10:08:57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当城市的霓虹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奔赴远方时,一位90后青年却选择逆向而行,将青春扎根于家乡的教育沃土。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高扁小学,1992 年出生的纪志伟用近十年的教育生涯,完成了从留守儿童到乡村校长的身份蜕

当城市的霓虹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奔赴远方时,一位90后青年却选择逆向而行,将青春扎根于家乡的教育沃土。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高扁小学,1992 年出生的纪志伟用近十年的教育生涯,完成了从留守儿童到乡村校长的身份蜕变,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对乡村教育的坚守与担当。 2025 年 7 月 3 日,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沁研计划”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高扁小学,为该校校长纪志伟进行了一次专访。

成长印记:从留守少年到教育传承者

纪志伟生于湖北十堰上津镇,童年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度过。作为典型的留守儿童,他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有着切身体会:“小时候镇上没有这种支教活动。”求学路上,他从本地的上津镇小、郧县第一中学,一路考入湖北科技学院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选择地理源于热爱,而从教则深受父亲影响 —— 其父亲曾是教师,“父亲一直有教育情怀,这份情怀影响了我,我想延续下去。”大学毕业后,他毅然考回上津镇,从中学班主任做起,2024年起担任高扁小学校长。

“对家乡有割舍不下的情感,想回来扎根。”谈及返乡初衷,他的语气中满是眷恋。如今,他的妻子在郧西县城幼儿园任教,两人组成 “教育家庭” ,纪志伟周一至周五住校办公,每周五下午驱车返回郧西和家人团聚。虽在家时间少,但这份对故土的热爱让他找到了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村里学生少,教学任务比城镇轻松些。比如改作业,城里要改50份,这里只需要改20份,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所以能兼顾家庭和工作” 他笑着解释平衡之道。

校长谈自己的成长经历 (蔡紫璇供图)

治校实践:硬件升级与教育理念的双重革新

作为郧西县唯一受武汉科技大学帮扶的小学,纪志伟借力高校资源开启了治校革新之路。武汉科技大学杨书记首年带队调研后,捐赠 50 台电脑,彻底改善了学校 “粉笔 + 黑板” 的办公现状。纪志伟顺势推动硬件升级:2025年实现宿舍与教学楼空调全覆盖(镇上仅中学有此配置),为三至五年级开设住宿制、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建成更让留守儿童拥有了心灵港湾,“许多孩子自卑内向,得让他们先‘活起来’。”

在教育理念上,纪志伟提出 “乐观自信、积极活泼” 的培养目标:“希望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大胆、积极起来。” 为此,学校在抓学习的同时,每天保证 2 小时体育锻炼,组建跳绳队、举办趣味运动会;利用郧西 “鄂陕交界第一解放县” 的红色资源,带领学生参观遗址、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走进乡村敬老院,将德育融入实践。

他回忆刚到校时的困难:一是办学条件简陋,后操场尚未投入使用;二是与家长沟通不足。“以前家长对学校有不理解的地方,后来通过每学期必开家长会、为困难学生建立‘一生一档’帮扶台账(教师每月至少 2 次家访),每月根据班级情况选定 3 到 5 名学生定点帮扶,才逐渐改善。” 学校还设置留言信箱,让学生通过信箱反馈想法,如喜欢的老师或建议,以便针对性帮扶。“现在学校的硬件和家校沟通都好多了。”

校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 (蔡紫璇供图)

坚守动力:孩子眼中的光就是前行方向

当被问及 “是否有过放弃时刻”,纪志伟坦诚道:“有过,确实想过回中学当班主任,责任轻些。但这只是气话,孩子们的成长让我欣慰。” 他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批六年级学生小升初后,自发带着贺卡回校,感谢老师并分享近况。“从高扁小学毕业的学生在其他学校反馈都很好,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如今的高扁小学,后操场已铺设塑胶跑道。纪志伟常说:“乡村教育不能只看分数,得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走到哪里都记得‘我能行’。”

武汉科技大学 “沁研计划” 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采访让师生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的韧性:“纪校长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教育反哺’,而高校帮扶不仅是硬件支持,更要像他一样,真正读懂乡村孩子的需求。” 据悉,实践团将基于调研为高扁小学设计美育课程体系,延续校地协同帮扶。

从留守儿童到乡村校长,纪志伟用近十年的教育生涯,诠释了乡村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坚守。他的故事既是个人理想的践行,也是乡村教育在社会力量助推下焕发生机的缩影。正如他所说:“只要孩子们眼里有光,我们就有走下去的方向。”(通讯员 毛睿茜 杨雅琪)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